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2022年,郭康与科隆国家交响乐团在巴黎香榭丽舍音乐厅演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二胡是中国传统弦乐器,既可独奏,又可合奏。它既细腻柔美,又欢快活泼,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众多音乐爱好者为之折服。法国二胡演奏家郭敢用两根弦演奏,出版了90多张唱片,在100多个国家演出3000多场,搭建起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传承与成长
郭敢出生于辽宁沈阳,他回忆道:“我是在沈阳音乐学院的院子里长大的。”
郭康的父亲郭俊明在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二胡,自小郭康就深受音乐氛围的熏陶:“我手中的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传承,也是父亲事业的一种传承。”一把两根弦的二胡几乎陪伴着郭康度过了整个童年。
郭康坦言:“小时候学二胡的时候,有点叛逆,练久了就觉得累、头疼。小孩子喜欢玩,我就经常去尝试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郭康后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了3年小提琴、大提琴,又学了5年钢琴,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报考大学时,郭敢以专业课和文化课双第一的成绩进入沈阳音乐学院学习二胡和打击乐,开始了四年的音乐学习。郭敢的二胡技艺更加精湛,作曲、编曲方面的知识也更加扎实,打击乐的节奏练习让他对音乐的理解更加立体:“多才多艺是件好事,在学校学到的编曲知识让我可以选择做原创音乐,有了打击乐的加持,我也可以尝试更多的音乐风格,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
“精进、认真、刻苦、谦虚”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校训。在学校四年的专业训练中,郭干进步神速。“沈阳音乐学院是我的家,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音乐生涯的起点,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将使我受益终生。”郭干说。
2000年,郭敢只身来到法国学习打击乐,吸收不同的音乐风格。与此同时,他不忘带上自己的二胡,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演奏东方旋律。“当时在法国一个人生存还是很困难的,靠音乐养活自己更是不可能。”郭敢说,“最初几年,我尝试过当电影剧组配角、当过时装模特。但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是我一生的财富,我没有放弃这份传承。”
信使和桥梁
2016年,郭康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民间音乐家、二胡演奏家,因在中法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法国领奖,二是去法国驻华大使馆领奖。”郭康说。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当年4月25日,郭康在北京法国驻华大使馆领取了勋章。“能在中国北京获得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郭康说。
郭康的二胡演奏让很多法国人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美妙。谈及这几年的演出经历,郭康感慨道:“很多当地人来听我拉二胡,但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就好奇地过来看看、摸摸。我会告诉他们,二胡是用蛇皮和木头做成的。我还用二胡演奏过法国著名的《马赛曲》。 ”
为了更快地“融入法国主流音乐圈”,郭康不仅参加演出,还尝试为影视作品创作音乐。几年来,郭康在《功夫熊猫3》、《新少林寺》等70多部中外作品中留下了二胡之声。渐渐地,二胡这项乐器得到了西方音乐圈的认可,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也在普通人心中留下了印记。
2005年,郭康在巴黎会议中心与巴黎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头顶聚光灯,身后是一百五十人的乐团,两根二胡弦一响,一袭白袍、剃着光头的他瞬间被人们记住。
2009年,郭康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与著名钢琴家郎朗合作,《赛马》和《二泉映月》的钢琴与二胡合奏令美国观众陶醉,感受到东方的魅力。2014年,郭康重返卡耐基音乐厅,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小小的二胡奏响了中国多姿多彩的山川大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国康的音乐足迹不断扩大:“有几次去非洲演出,天气热得鸡蛋扔在石头上都能被烤熟。二胡拉久了表面会裂开,所以我就拉一会儿就休息。但一想到为当地的孩子演奏是一种慈善,我就愿意这么做。”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的吉他、钢琴早已融入群众,我相信我们的二胡也会在世界各地演奏。”他大胆而坚定地说。
艺术与距离
郭康拉二胡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总是抬头望向远方,而不是低头看琴。“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熟能生巧,我能准确记住每一个音调;二是这是一种民族自信。当我把中国音乐的魅力带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时,我一定要挺直背脊,抬起头来,展现出自信的面容。”郭康解释道。
抬头望去,郭敢看到了无数中国音乐的听众,也看到了音乐的更多可能性:“为了拓宽二胡的影响力,我组建了35个不同风格的乐队,我在每一个乐队里都担任二胡演奏员。”
在众多乐队中,一支名为“广感疯马”的乐队给音乐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疯马由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成,每人演奏一种民族乐器,包括中国二胡、蒙古马头琴、瑞典键小提琴和西班牙弗拉门戈吉他。经过不断的磨合,四种乐器的风格相得益彰,效果极佳。
这四个人带来的力量是强大的。疯马将作品《爆竹》发布到网上后,一位抑郁症患者留言说,这首歌让他重新有了活下去的信念。郭干感叹:“没想到音乐能拯救生命。”
近年,郭康带着疯马乐队回国,在中央电视台《杰出中国人》、《国家宝藏》、《唱响经典》等节目中创作民乐。在其中一期节目中,乐队为唐诗《登鹳雀楼》谱曲,婉转的二胡、低沉的马头琴、柔和的小提琴、明亮的吉他配合得恰到好处。中英文的连唱,再次烘托出诗人王之涣笔下盛唐的意境,也让整首歌曲的韵味“更上一层楼”。
郭康满意地说:“我学二胡的时候,民乐正处于低迷时期,这几年,‘中国风’、‘民族风’在网络上传播得非常快,民乐确实遇到了好时代。”
郭康对二胡有着深厚的感情:“二胡是我传播中国音乐和文化的灵魂和载体,是我艺术形象的一部分。二胡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一生所热爱的。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拉二胡,直到100岁。”
“但只有做好教育,才能后继有人。”郭敢发现,国外几乎没有专门教授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专业和学校。未来,他计划投身音乐教育,给年轻人更多舞台,让中国音乐和文化走得更远。(杨宁、赵元萌)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6月24日第06版)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