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进入21世纪,全球年轻人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一起进入单身时代。
在曾经的单身大国日本,单身人群约占成年人口的35%;在韩国,30岁以下年轻人中90%都是未婚状态;中国的单身人口早在2017年就已达2.4亿;而在英国和美国,单身女性数量也首次超过已婚人群。
这些数据真的很惊人,不知道全世界的年轻人是如何达成共识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统计显示男女比例为116.9:100,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多出近三四千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如果一男一女同时选择单身,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事实上,日本早已给出了答案:国家老龄化严重,新生儿接班人不足,中产阶级抚养孩子的压力倍增,养育孩子的责任让他们更加不敢生孩子。
出生人口减少,老龄人口不断增加,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许多60多岁的老人仍处于失业状态。
至少在两性关系方面,日本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未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传统观念解放了,过去男大要嫁,女大要嫁,女孩子如果太老了不嫁出去,那可是全家的耻辱,结果很多平庸的男人娶了自己不般配的优秀妻子。
现在的女人觉得不结婚也可以过得很好,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在婚姻和爱情上没有竞争力的男人,自然就结婚不了,也交不到女朋友。
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
电影《BJ单身日记》讲述了主人公基莉·琼斯渴望结婚的故事。
对于齐特来说,女人的婚姻就是一场抢椅子的游戏,年过30,仍未谈恋爱的女孩,就像音乐停下时没抢到椅子的人,自动被淘汰出婚姻游戏。
如果把这种奇怪的情况放到现代,她可能不会这么想。
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只有20%的成年人选择在30岁之前结婚;而1960年,这一比例高达60%。
不仅美国女性在改变,中国女性也在改变。
受传统影响,中国女性结婚年龄普遍较早,但根据近年来《中国婚姻家庭幸福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
数据显示,过去早婚的人现在结婚年龄为24至26岁。过去晚婚的人现在结婚年龄为30多岁。而且晚婚年龄还在增加。
当然,抛开一些边远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经济发达地区女性的结婚年龄,已经推迟到了“老处女”的标准。
独处并不孤独
过去的人们总认为老姑娘独身一人的生活很孤独、很痛苦,所以都想尽办法要结婚。
此外,待嫁的大龄女孩还会面临舆论压力,身边的人会对其家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相当于女性被传统逼着结婚。
然而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即使在完全孤独的情况下也能感到满足。
相比之下,传统观念认为,人们必须通过婚姻才能组建家庭,如果接触的数量和亲密程度达不到预期,人们也会感到孤独。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关系状态,对孤独感和满足感的影响并不大,也没有绝对的逻辑关系。
甚至一些建立在传统观念基础上的婚姻关系更是人们生活孤独、痛苦、悲惨的根源。
因为人们只有在良好的社会交往、深厚的友谊、男女之间亲密的关系中才能感受到归属感。
人们消除孤独、获得满足感的方式有三种,而这并不是传统婚姻观所相信的方式之一。
电影《单身女性时代》里,有个叫丽贝卡的女人,从穿衣打扮到外出约会,都和男友在一起。这种亲密的关系并没有让她感到满足,反而让她感到孤独,因为她太关注对方,自己的世界变小了。
当丽贝卡结束恋情,回归富足生活后,她通过足球俱乐部认识了新朋友,工作上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还和商业伙伴一起创业出版了一本书,生活是如此的精彩和满足。
电影中,丽贝卡说:“我其实在恋爱的时候是最孤独的,单身的时候身边支持我的人最多,理解我的人更多,欣赏我的人也更多。”
当传统女性走出院落,拥有了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充实,就会发现被束缚的婚姻生活并不是解救孤独的出路,这也是单身女性不愿结婚、全球单身人数暴涨的原因。
这并不是说婚姻生活有什么问题,而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摆脱孤独并获得满足感。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句诗:生命诚可贵,爱情更可贵;若为自由,二者皆可抛弃。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遇见自己的真爱,多一个人理解,多一个人支持,多一个人欣赏!
2.4亿单身成年人,你们为什么不结婚?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很火的问题:00后人口比90后少了4700万,为什么人们越来越抗拒生孩子?
这个问题已经有5000多个回答,最高点赞数达到八九万,很多人表示是因为买不起房价,但也有人表示房价不是唯一的问题。
总之,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分析,我们的生育率是越来越低了。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其中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9200万。
也就是说,独居成年人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或许我们已经到达了这个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有很多人像你我一样,单身、还没结婚、不想结婚、结婚不起。
所以没有必要悲伤或怨恨,因为我们并不孤单。
那么,如果你是单身或者独居,为什么不想结婚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1. 无论你如何努力,你仍然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或足够的资源。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特别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人,虽然他们经历的艰辛与老一辈不同,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年轻时仍然不得不忍受饥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后来,他们伴随着网络长大。网络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让穷人看到富人的生活。各种他们接触不到、看不到、超出自己阶层的信息和图片,在网络上都能看到。这些人的起点,是无数社会底层单身人士无法触及的终点。
因此,这让人们感觉到,即使自己竭尽全力,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孩子和下一代有足够的资源赢在起跑线上。
我们小时候没有受到太多的训练和教育资源,导致身体、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不如资源丰富的人,无数人都经历过这种痛苦,为什么要让孩子再经历一次呢?
我们可能无法与父母对话,也无法质问他们为什么生下我们来受苦,但我们有选择不生孩子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不生孩子的权利。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对下一代、对孩子的善意。
我宁愿给他们最好的,不让他们重蹈我们的覆辙,重蹈我们的痛苦,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生下他们。
资源,包括金钱、住房、车子、教育、医疗、健康等等,每一项都足以压垮多少社会底层的人,更何况是这么多层面和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符合优生学的策略。
不解决住房、车子、钱的问题,很多人宁愿不结婚,更不要说生孩子了。
2、各种经济所有制下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生活哲学的存在。
客观中立的讲,他们并没有错,因为很多时候,是环境决定了这样的人生观。
以我所在的西南偏远农村为例,2018年邻村一位小伙子结婚,花了16万元,这还不包括盖房的钱。
当时心里既害怕又害怕,两年前农村这样,那城里呢?今年呢?明年呢?
这也让很多男人灰心丧气,压抑了人性中的一些东西,除了上班赚钱,没有社交,没有朋友,宁愿宅在家里打游戏,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流浪。
女人也不例外,因为没有资源,又不想让婚姻生活和下一代受苦,所以选择单身。
除了追求个人主义之外,逐渐上升的离婚率可能也是很多人不结婚的原因。
3、你的周围离婚现象较多,或你受到周围人婚姻不幸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与自然界的生物、动物的相似性,或者说人性中存在着“动物性”的一部分。
但受社会影响,单身人士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动物性”,尤其是在离婚率逐渐升高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或者听过身边一些人婚姻不幸福,或者离婚的事情。
这种社会影响,会让本来资源就稀缺的她们更加坚定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决心。
或者可以说是对婚姻和生育的恐惧,比如杀妻、杀夫、杀情的事件发生,会让很多人连谈恋爱都不想谈了。
对于单身人士应该如何生活,我认为:
1、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与是否单身并不冲突。
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怎么活都是自己的选择,开心就好。
如果你是单身,你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2.但是人毕竟还是要出门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
即使你是家庭主妇,你也需要通过上网、购物、快递等方式与社会互动,但缺乏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向前看,不管我们单身与否,如果能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自利与他人,那么爱情相较之下就不值一提了。
单身是谁的错?
那么,随波逐流的年轻人,他们的情感又该寄托于何处呢?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房价的上涨、抖音等移动娱乐的兴起,城市白领白天上班忙碌,晚上加班加点,终于在周末开始放飞自我,聚会、野餐、烧烤、喝咖啡、宅家、睡懒觉……“宅窝”现象也催生了宠物市场的繁荣。“今天你摸猫了吗?”是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慰藉。
《2018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透露,中国宠物(猫狗)消费市场规模达1708亿,同比增长27%。白皮书还显示,养宠最多的省市景气度与独居人口最多的城市成正比。
在这个时代,爱情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贝贝(化名),男,32岁,单身3年,上一段感情因为性格差异而结束。他认为,单身的关键原因是男女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女生想找一个保护自己、事事顺从的男朋友;而男生也想找一个温柔、不发脾气、事事顺从的女朋友。这就导致双方都极度以自己为中心,谁也不愿意付出。
Vivian(化名),女,31岁,单身2年,因家庭原因与男友分手。她觉得谈恋爱太难了,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
和我们父母那一代相比,经济没有那么发达,信息交流没有那么便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不大。大家似乎都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挣着差不多的钱,住着差不多的房子。结婚后,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大多数人都会把爱情当成亲情,过着安稳的生活,平淡却有意义。即使有些夫妻吵了一辈子架,但为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他们也愿意将就,从不轻言离婚。当然,也有人爱上一个人,守着一座城,和爱人牵手,把一生过得如诗如画。
有些年轻人认为父母那一代并不幸福,那时地域流动性差,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城市、一个池塘里,没有太多选择,基本都是混日子、混日子。也有人认为父母那一代很幸福,人们不太在乎地位、学历、家庭等因素,婚姻简单而有意义。这一代,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男女经济独立,更追求灵魂伴侣、自我实现和满足。因此,双方在心里都想象着一个完美的她/他,只要这个她/他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不愿意有进一步的接触。
单身男女无法承受的痛苦
单身的好处是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单身的坏处同样是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
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要独自面对工作上的酸甜苦辣,内心的孤独与不安无法向家人朋友诉说,有时在微信上打出长文诉说,却又默默删掉,怕打扰到大家。我们或许不会花太长时间去尝试接近、关心一个人,因为我们也是需要被关心的人。
其实很多人都希望遇到一个能倾听自己内心声音、共同抵御生活压力的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爱与被爱,那为什么还是单身呢?
▍中年单身女性难以忍受的痛苦
20世纪90年代,美国非裔女学者克伦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交叉性理论,指出针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和社会身份要求的交叉所致。
现实中,女性一旦过了30岁,就会面临年龄和性别的交叉压力。求职面试时,人力资源除了常规的专业素养、性格等方面的考察外,还常常会加上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你现在有男朋友了吗?什么时候打算结婚?”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女性不仅承担着职业者的角色,还承担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这两个角色导致很多女性在婚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家庭中。
未婚单身女性想爱却不敢爱。一方面,爱上一个人,从结婚到怀孕再到生孩子,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这两年所投入的精力,几乎提前宣告了自己事业的“死刑”;另一方面,随着每年高学历毕业生的增多,单身女性不得不在婚前努力打拼,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护城河”,以保证婚后依然能紧跟发展潮流,全身心投入工作。
尤其是由于性别差异,一些大龄单身女性被贴上“假小子”“不温柔”“忙于事业不关心家庭”等标签,让很多女孩对待爱情更加理性和克制。
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倾向于“随波逐流”,除非遇到性格、工作、学历等方面特别合适的人,否则不会轻易坠入爱河。
▍“男看女看”的原因
在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截至2015年,30至34岁单身男性占比为47.1%,35至39岁更高达35.0%。
一部分原因是日本男性认为婚后妻子就像赚钱机器,要独自承担家庭所有开销,没有任何自由。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1997年、2007年、2017年,日本全职家庭主妇的比例分别为49.3%、45.7%和35%。
在日本,年收入300万日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被视为结婚门槛,达不到这个收入的男性在爱情中自卑,高收入女性又瞧不起低收入男性,导致单身成为常态。
对此,日本社会学家荒川和久认为“日本的高单身率与经济因素有直接联系,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工薪阶层的工资不断下降”。
年收入和未婚率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相关性——男性收入越低,单身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女性收入越高,单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此外,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4-29岁,这就导致一些年龄较大的男孩不愿意与同龄女孩接触,但与比自己小很多的女孩交流时,却感觉到代沟。结果,轻松的聊天变成了考验,考验变成了暧昧,暧昧的结果变成了无果。
由此可见,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导致人们本能地期待男人事业有成、对家庭尽责,而女人则被要求依赖、做个贤妻良母。
因此,大部分男性都希望找一个在学历、收入、家庭等方面与自己相当或略弱于自己的女性伴侣,而女性则希望找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男性,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男尊女卑”。
但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她们不愿草率地嫁人“同居”,本着“宁可单身,不可嫁错郎”的原则,她们宁愿单身,也不愿安于平庸的生活。
AAC模式助你摆脱单身
虽然是少数,但想要摆脱单身的人该怎么办呢?下面是一个A(吸引)A(行动)C(培养)模型,希望可以对你有点帮助。
▍景点
吸引,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你在暗恋对象眼中的形象会通过视觉进入他的大脑,潜意识地影响他对你的判断。所以要做好迎接缘分的准备。有时,真爱会不期而至。1924年,希尔顿连锁酒店的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在教堂里被坐在他五排远处的“一顶红帽子”迷住了。祷告结束后,他追出教堂,羞涩地向“红帽子”要了联系方式。后来,他娶了“红帽子”。
研究显示,爱情的吸引力法则在于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并不是说外向和内向的人不能互相吸引,而是背景、爱好、品味、志趣相投。这会让初次见面的两个人感觉彼此已经相识许久,以后相处起来也会更容易。
什么是志同道合,什么是对视?放下偏见。
很多人对自己的另一半设定了一定的期待,而真正见面的时候,往往都未能如愿。其实,不是未能如愿,而是你是否愿意用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对方的不完美。有些人甚至会去寻找当年错过的那个人,只是因为发现没有人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才会降低自己的期待。
有一句话——如果你是异性,你觉得你会嫁给自己吗?
这意味着你会认为暗恋对象喜欢的人类型和你很相似。如果相似度足够高,说明你们之间有吸引力。有些人会改变自己的性格来迎合“他”喜欢的人的类型。其实,这是自我怀疑的表现。
“成为别人”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一个人的人品和修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出来,你无法掌控所有的细节。
喜欢一个人,始于容貌,然后敬佩他的才华,最终因他的性格而相投,因他的善良而长久,最后因他的性格而结束。
至于性格,需要慢慢去了解,一起去经历,跟学历、工作、有没有房子都无关。
▍表情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暗恋的经历,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你一遍遍地刷他的朋友圈,背诵他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听过的歌,他的经历,像猜谜一样解读他的心情。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你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视线,你就是我的诗,我读你千遍也不会厌倦。”不同于歌里表达的心情,你只是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读他,却没有任何行动。尽管你在脑海里想象过千万种与他在一起的场景与对白,甚至想过他约你出去会穿什么衣服,但你还是得不到他。因为你不敢表白。
人们害怕坦白的原因有两个。
1.表白可能无法成功,有可能会被对方删除。那么,风筝就会彻底断线了。
2. 我的偶像/女神怎么会喜欢我?向他/她表白只会给自己带来羞耻。
这些都是你自己设下的陷阱,表白肯定失败。但现实是,你不知道他喜不喜欢你。如果你知道他喜欢你,你还敢表白吗?
其实表白不会伤害你,如果失败了,说明你们没有缘分在一起,无论你多么的不舍得放手,都是没用的,还不如赶紧开始下一段。失败了,并不一定是你不够好,可能是他不适合你,既然不适合,你们在一起也不会幸福,就会分手。如果表白成功了,说明他恰好也在暗恋着你,只不过他和你一样,患得患失罢了。
所以,爱需要立即行动,需要勇敢地说出爱。行动。
▍栽培
有些年轻人,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他们时而渴望爱情,时而又害怕爱情,因为怕见面后无法沟通,怕了解后失望,怕付出真心后遭到背叛,所以不敢迈出第一步,一直单身。
相爱容易,相守难。经过一见钟情、日久生情、表白的阶段后,接下来就是培养和滋养爱情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两个人最终能否步入婚姻殿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了解人物。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是工作者、朋友、孩子、家人、书法爱好者……不同的角色驱使我们表现得不同。在伴侣面前,我们希望伴侣扮演什么角色?有些人希望伴侣是倾听者,这样可以抱怨工作上的压力,感到很舒服;有些人希望伴侣是顾问,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我的伴侣能用理性的分析缓解我的压力,我会觉得自己有了前进的方向。最糟糕的情况是双方都抱怨。
第二,控制自己的情绪。
光有陪伴是不够的,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社交圈,会在某些方面与他人产生共鸣。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那么多的“同理心”。掌控情绪的关键,就是建立同理心。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曾说过:认知同理心是理解他人处境的能力;情感同理心是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同理心关怀是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
成熟的人,嘴上会说出一些摧毁对方自尊的话,但是心里会把这些话变成温暖的微笑。
最后,自我反省。
Christopher Meng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即使伴侣彼此相爱,也可能表现出自利偏见。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错;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人们就会寻找外部原因。其实,这都是因为对自己过度自信,对别人要求过高。
爱有两种形式,爱与被爱。只有当我们从渴望被爱转变为渴望爱时,我们才能反思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着“爱我们”的角色,包容着我们所有的情绪——快乐、喜悦、忧郁、孤独、倔强……即使父母工作一周已经很累了,周末还是会带孩子出去玩。我们被这种天使般的关怀感染,有时也会安心享受这份温暖,觉得大家都应该像孩子一样听话。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父母“爱”我们的方式。
1.容忍他的小缺点。
2. 为他的成功感到高兴;当他失败时,鼓励他、支持他,倾听他的声音。
3.给予对方独立的空间。
4. 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不要忽视另一半的感受。
5.周末一起出去玩。
6.放下手机,享受与他聊天。
7.每天出门时给一个拥抱。
8. 他做完饭后,主动提出帮他洗碗。
9、互相庆祝生日,制造惊喜。
10.一起尝试新事物,比如画画、书法、蹦床……
结论
当一只雌性猫和一只雄性猫第一次见面时,如果一只猫愤怒地,他们会停下来并欣赏彼此的外表。
但是,如果一只猫抬起鼻子,另一只猫会逐步接近尾巴,用温柔的“喵喵叫”回应。
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对方的疯狂行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和解,然后对另一个人微笑:“你比我预期的要好。”
如今,我所在国家的单身成年人的数量已达到24000万。每个村庄的伙伴。
我们将要谈论的是乡村的情况,而是一个大型组织,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首先,Shaobing的妻子是Yun级别的妻子,据说是由中间人介绍的。
其次,让我们想谈论的是梅·赫腾(Deyun Douxiaoshe)的哥哥。安全性,他还保护了娱乐行业的家人。
我想谈论的最后一个人是Yang Jiulang的Yang Jiulang,Yang Jiulang和Zhang Yunlei多年来一直是伙伴,他的专业水平毫无疑问,Yang Jiulang是一个非常好的年轻人,但他几年来一直在恋爱。这样做的频率较低。
在看到Deyun俱乐部的许多幸福生活之后,您仍然渴望爱情,尽管有时候它可能会伤害到无限的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