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那些在直播间穿着白大褂,一边传授健康知识,一边推销“产品”的医生,即将面临大整顿。
2022年6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发布《2022年纠正医药采购销售和医疗服务领域不正之风要点》,其中就列入了“严厉查处医务人员利用职务或者身份通过直播带货推销商品的行为”。
这意味着,包括医生、护士在内的所有医护人员,不能再借着某三甲医院身份认证的“光环”,在直播间里大肆推荐产品、“卖货”。
和李佳琪、薇娅等人气顶级主播一样,近两年一些网红医生也开始通过直播带货。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0短视频平台医生KOL生态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抖音、快手上共计有1643个个人医生KOL账号,其中半数医生KOL有变现行为,15.1%的医生在直播间有过带货行为。
“我觉得医生在网上做科普直播或者靠知识赚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卖保健品、洗发水之类的,就说不通了,也没意义。”在抖音上拥有近143万粉丝的“菜哥探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蔡哥谭心”本名程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脏外科系副主任医师。凭借“通俗易懂、科普式”的心脏外科知识分享,程蔡迅速圈粉了一批高垂直度的粉丝。有一家MCN机构(网红孵化中心)曾找到他,希望以每年200万元的价格获得其账号运营资质,帮他打造网红医生IP。
程采拒绝,并公开承诺永远保持个人账号的公益性质。“医生做科普最重要的是帮助别人,比赚钱更有意义,摒弃商业行为更能维护公信力。”
对于一直享受直播带货红利的医生和MCN机构来说,监管的“重击”或将让行业进一步震动。一些头部网红医生从医院辞职,专心做直播;一些专注于打造网红医生的MCN机构被“断源”,纷纷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目前情况还不明朗,还要看未来政策如何落实。”成功打造网红IP“木鱼医”的福建三五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晓斌拒绝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进一步采访。
有些医生赚了快钱,但只有少数医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真正全国知名三级医院的医生,一般都会比较注重自己的口碑,不会做直播卖货。”上海一家专业医生MCN机构负责人张媛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这一点程采也承认。目前,销售产品的医生大多来自二三线城市,且多从事儿科、皮肤科、急诊等“门类齐全”的科室。“医生职业晋升空间有限,需要借助互联网横向拓展收入。”张源说。
近年来,美容仪、电动牙刷、水牙线、洗鼻器等保健品在全网热销,这背后是医生的安利和推荐。在儿童洗护用品、营养补充品、美容护肤品等小众领域,经常有不为人知的“小众产品”以三级医院医生推荐的名义成为“网红产品”。
“推广的产品大多没有严重质量问题,不会致人死亡,但也不一定有效。”张源介绍,除了不触及“卖药”的法律红线外,前网红医生的直播间里,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卖的。
上海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运动医学医生陈新,曾被大批商家“追杀”,要求他推销一些筋膜枪、功能鞋垫等,但他和同事们都拒绝了。“如果被医院发现或者有人举报,我肯定会受到处罚,这很不值得。”陈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生的主要工作肯定是诊疗病人、救死扶伤。”
新榜研究院发布的《2020短视频平台医生KOL生态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食品饮料类占抖音、快手上医生推广的产品种类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是家庭个护、书籍等,近八成产品价格在100元以下。
和不少顶级主播一样,一些网红医生也尝到了直播带货的甜头。
以抖音粉丝437万的“老唐育儿”为例,该账号原名“儿科唐医生”,账号爆红后,该医生从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辞职,认证改为“妇幼自媒体”,但介绍中仍强调“在三级医院儿科工作十余年”。2022年6月15日,南方周末记者查看抖音新平台数据发现,该账号近30天带来616万元收入。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医生们成为网红、转型做网络红人、做全职主播、创业。“因为消费者对医生天然的信任,这类账号的成交量非常可观,可以说是赚了快钱的一批人。”张元说。
政策逐步收紧
“如果医生推荐自己不了解、不靠谱的产品,这和过去搜索引擎推荐莆田医院有什么区别?”张元感叹。
医美从业者入行由来已久。从2008年开始,上海金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荆敬中就在为一些医疗机构做品牌建设。“当时主要是维护百度搜索排名、打造百科词条等。”2011年、2012年,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帮助医生打造个人IP、引流开始流行起来。上海金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打造医生IP的互联网公司,主营整形、医美等。
更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均提到“科普健康知识”,并提出将“科普健康知识”纳入医务人员考核和绩效考核内容。
在医院的支持、医护人员的参与、平台的流量带动下,健康科普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一大流量来源。面对“爆红”的诱惑,一些医生开始为一些功效存疑甚至假冒伪劣产品代言。
2021年3月,在媒体质疑短视频平台“神医”横行、虚假医疗广告频发后,短视频平台开始收紧对医疗健康科普视频的监管。数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被抖音降级,包括曾位列抖音直播音波收入第一的《甘医生的日常生活》被改名为《甘帅》、《北大医树医生》更名为《北大医树科普》等,并删除“医生”二字。
2021年4月,抖音健康运营负责人白姝月在医疗健康公众沟通会上表示,将医学科普与健康科普分离,只有通过医学认证的用户才允许发布医学科普内容;目前对三级医院主治医师以上专家、国家医学大师优先进行个人认证,公立二级及以上医院优先进行机构认证。
“普通用户个人账号不能发布医学科普内容,容易被限制内容、删除内容,严重甚至被封号。通过医生黄V认证的账号,不能上橱窗展示产品,只能卖书。”景敬忠说。
在景敬忠看来,无论是在搜索引擎、微博、微信还是短视频平台时代,医生和医疗机构在流量变现上所走的路径大体类似。“对于外科医生,比如做整容手术的,最重要的是吸引顾客到店,剩下的就是通过在线问诊(知识付费)或者产品推荐来拉动销售。”
平台在规则上设置的门槛越高,现有的医生账号的价值就越高。优质的医疗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目前基于平台的算法,信息可以非常精准地推送给有需求的人。“有医生背书,有高效的转化流量,懂互联网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门值得投资的生意。”
景敬忠指出,目前国内专注于医疗领域的MCN机构有数千家甚至上万家,竞争十分激烈,但也有大量业内人士关注这一“高门槛”的细分领域,他们或将成为受监管新政影响最大的群体。
医生坐着不动也能赚钱吗?
如果不允许直播带货,那么医生除了进行大众科普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借互联网红利“获利”,什么都不做也能赚钱呢?
多位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医生工作非常忙碌,尤其是外科医生,门诊、临床操作太过繁忙,参与直播绝非主流。除了为门诊引流,医生通常采用知识付费、付费问诊(在线问诊)、短视频平台直播打赏等商业形式。
理想状态下最好的路径,是MCN机构帮助医生打造个人形象IP——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生的知名度和门诊量,还能得到更多的原创内容生产补贴、付费签约栏目,甚至还有商业代言合作的可能。
但成功打造一名网红医生的机会实属难得,医生的个人形象、表达能力、MCN提供的人设策略,甚至平台流量的“加持”,都是难以把控的。
程采的走红也有偶然性。2020年除夕夜,武汉疫情最艰难的时候,他主动申请留在医院值班。当晚,他拍摄了一条短视频,为武汉的医生们打气。该视频被湖北本地媒体、人民日报等转发,并发布在抖音上,全网播放量达5亿次。
从那一刻起,程采决定开通抖音账号,做一名讲科普的医生。运营八个月后,“蔡哥探心”积累了41万粉丝,专家门诊量比之前增长了一倍多,很多抖音粉丝找他看病。“心脏外科医生的成长其实很长,但现在我40出头,有了一些名气,可以有更多的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对专业研究有帮助的微创手术。”程采这样描述做科普的好处,不需要用金钱来衡量。
微博粉丝15.4万的@卸重医生辛贺也在“严查利用职务之便直播带货的医务人员”的微博话题下表示,自己绝不会这么做。辛贺是长春市嘉和外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他的科普领域是备受争议的减重代谢外科(俗称胃切除术)。
“很多人听到减肥代谢手术,第一反应是不了解、不信任、不接受。”辛何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希望向民众科普,一些中重度肥胖患者减肥失败,是因为体内代谢出现异常,希望传递更多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程才认为,中国目前没有很好的普及教育体系,基础科学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个资产过亿的公司CEO,或者一个高薪的程序员,都可能听信谣言,在很基本的健康养生问题上犯下低级错误。”他希望用正确、有趣的科普,破除网红“谣言”的伪科学。
医生直播的“红线”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程采笑着说。在中国广大基层,很多普通民众只能通过网络接触到一线城市的大牌医生,医生一旦开始谋求商业利益,就很容易被攻击、被质疑动机不纯,只能告诫自己“强而不欲”,从一开始就不要想着在短视频平台上赚钱。
在陈新看来,做科普直播的医生很多,但真正卖货的医生却寥寥无几。程采指出,所有以卖货为目的的网络直播都应该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他列举了潘长江卖假货、直播间流量造假、薇娅偷税漏税等一系列乱象。“严打卖货医生只是其中一部分。”
对于医生直播的“红线”在哪里、科普过程中涉及产品推荐怎么办、用户或患者要求医生推荐产品时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很多医生都感到困惑。“比如我知道哪个品牌的产品性价比高,哪个产品比较贵但效果更好,但我不敢也不能告诉患者具体是哪个品牌。”陈欣说。
上海疫情期间,陈欣参与了多次网络科普直播,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运动建议、疾病咨询等。“最近门诊恢复了,我做直播科普的时间少了,但我希望继续鼓励医生做网络科普,不要做得太过分。”陈欣说。
中国卫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郑学勤在接受国家卫健委行业媒体《健康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医生进行直播卖产品,但对于医生能否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卖产品,业内存在不同意见。
2021年11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三部门发布《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诚信执业九项规范》,其中第一条规定“严禁向患者推销商品或者服务,从患者身上谋取私利”。因此,医生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卖货,显然是违法的。
不过,也有医生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不以医院名义,属于个人行为,与执业无关,只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即可,不应“一刀切”地禁止。
从目前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定和平台管理政策来看,医生不能利用职业、职务、医院名称或医院平台等推销产品已成为行业共识。张元指出,如果医生利用自己的职业形象或医疗机构的声誉推销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医生整体的职业形象,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甚至损害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信誉。
“最近看到新东方一个老师因为直播带货爆红,他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得很好,在卖牛排的时候还能引经据典,很有意思。但医生肯定不能这样做,如果医生都专心直播带货,谁还会治病救人,埋头苦干自己的临床工作呢?”陈欣说。
(应受访者要求,陈欣、张元为化名)
建炎往期精选链接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