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重庆为何这么受欢迎?
今年国庆期间,重庆市公安局一条“真爱粉”短信爆红:重庆市民们,游客来了,没事就别去景点,给游客添麻烦了。
“想出去玩吗?”“不,警察不让你去……”
七天假期,重庆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59万人次,超过全市人口总人数。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重庆这座城市牢牢占据了中心位置,也间接为旅游业推波助澜。
短视频第一眼就能吸引人,在这方面,重庆是先天条件优秀的种子选手——极高的辨识度、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特色,让人忍不住想仔细看看。
重庆被冠以“抖音之城”称号,抖音平台相关短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13亿。在这场全民狂欢中,重庆也被贴上诸多标签——小面、火锅、茶馆、雾都、8D城市、赛博朋克、魔幻现实主义……
当这些标签被一一撕去,露出一个不设防的重庆时,你是否也在好奇:重庆是如何成为如今的重庆的?
而这一切的源头,隐藏在中央电视台的最新纪录片《城门有多高》中。
《城门有多高》海报
给你解密一个重庆,告诉你重庆在成为网红城之前经历了什么。
▼
《城门有多高》是纪录片导演徐蓓筹备四年的作品。作为重庆本地人,当她决定拍摄一部关于重庆的纪录片时,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名字,几乎是唱出来的:
“城门有多高?三十六丈高,可以骑马,也可以坐轿子从城门底下走过。”
几乎所有的重庆人都会唱这首童谣
徐蓓导演的纪录片总是充满着史诗感,在《城门有多高》之前,她还拍摄过《大后方》和《西南联大》(豆瓣评分分别为9.4、9.3),《城门有多高》延续了之前的高水准。
豆瓣 9.4
《城门有多高》共分五篇,讲述重庆从开埠到抗战结束的历史——“朝天门”“城门打开”“潮来”“舵”“龙门阵”。
徐蓓导演表示,“城门的开放,意味着重庆融入了中国现代化城镇化的潮流之中”,于是她决定以城门为主线,从历史、经济、文化、建筑等角度,展现在西方资本、列强入侵、民族企业冲击下,重庆的现代化进程。
透过重庆城门的故事,可以在百年前的影像里找到今日重庆的原型和影子。
从3D到8D,重庆的多维拓展
“重庆人不会骑自行车”是一句老笑话。
因为重庆的道路结构决定了自行车并不是最好的交通工具,骑行半小时的路程,乘坐电梯三分钟就能到达。
总之,重庆远比你想象的立体,自行车坟场、地图终结者都是真的,狠心的话,连GPS都能弄丢。
那么,重庆是如何从3D城市转型为“8D城市”的呢?
重庆位于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一位名叫戴定的将军在重庆修建了17座城门,其中9座开门,8座闭门,围住了总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7座城门与“九宫八卦”地理布局相呼应,两条轴线分别与山线和水线平行,轴线交汇处即为当时重庆衙署所在地。
城市是有限的,但人口却在增长。上世纪二十年代,重庆三十万人口被困在五百年前修建的城墙内,城市拥挤不堪,几近溢出。
重庆市首任市长潘文华看到这一情况,建议扩大城市规模。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重庆向外扩展的唯一方向就是通元门外的一片墓地,迁墓和扩城同时进行,为重庆增添了7.5万平方公里的新城区面积。
20世纪30年代,为扩建码头、方便航运,重庆城门、城墙相继被拆,沿江城门仅存东水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江下游的上海、苏州、南京等地人们纷纷涌入重庆,重庆人口由47万发展到100多万。
从南京来到重庆的陈克文曾在日记中写道:重庆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地方,从上清园到城里,坐人力车或花轿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
人多房少,无家可归的人们临时搭建了“国家灾难屋”,用一排排的竹篾当墙,用杂草当屋顶,从河边顺着斜坡弯曲向上延伸,充分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空间。
正是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房屋,构成了重庆原有的城市面貌,并延续至今。
人头攒动的国家灾难室
为了躲避炮击,人们在城市与宽阔的道路之间修建了防火隔离带,即“消防通道”,这些宽阔的“消防通道”不仅用于救灾,还促进了城市道路网络的出现。
数千个军用防空洞被建在炸弹无法到达的地下,战后保留了一个巨大的地下世界,如今被改造成各种轻轨站通道、火锅店。
【火锅英雄】地下火锅店
长江南岸和江西规划的疏散区,包括北碚等卫星城,也在战后由于人口的涌入而缓慢发展,后来逐渐成为重庆的主城区。
1998年,洪崖洞还能看到解放初期修建的吊脚楼,不过现在已经逐步拆除。
在炮火的洗礼下,重庆完成了野蛮的扩张,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重庆,战时首都
从重庆市公安局发来的短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庆人民的可爱和重庆城市对外来人的欢迎。
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重庆,在80多年前就形成了,也深刻地改变了当时整个国家的面貌。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这座西南角的省会城市一夜之间成为中国的心脏。
大量人口、工厂、学校、政府机构的涌入,重庆毫无准备,却主动承担了下来,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重庆被迫加快城市化进程。
重庆话里,一群人坐在茶馆里,闲聊八卦,就叫“玩茶”或者“喝茶”,无话不谈。
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不同风俗、方言、习惯的外来人聚集重庆,同甘共苦,共同抗敌,犹如一张大龙门阵。
这场龙门阵法,足足持续了八年。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光荣使命宣告结束。抗战结束后的两年间,共有27万余人离开重庆,大量内迁的机关、学校、企业也纷纷东迁。
日本投降后的重庆
八年的风雨历程,对于重庆而言,是一次重生的经历。
重庆平静地接受了突如其来的喧嚣和冷漠,或许,这就是黑社会的兄弟情谊吧。
网络重庆,西部产业基地
如果说中国最赛博朋克的城市,重庆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冷色调,霓虹灯,钢铁丛林,高楼大厦。如果下点雨,我们就可以开始拍摄【银翼抄手2019】了。
插图来自:微博@Fingers Broken
这样的产业发展,可以追溯到重庆开埠之初。
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成立,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开放的大门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应对西方资本的入侵,另一方面重庆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轨道。
长江上游首艘国产客轮“蜀通”号往返重庆与上海
十九世纪末,重庆开埠后成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商埠,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商业繁荣,尤其是白象街,各种同业公会纷纷建立,学校、医院也纷纷兴建。
80年代的白象街(上)
今天的白象街(下),电影【冒险记】
与此同时,日本归国商人邓明臣在王家沱创办了重庆第一家火柴厂——森昌台,这也是西南地区第一家近代工厂。
“森昌台”火柴厂依靠质优价廉的火柴与外商竞争,到1898年,火柴厂员工已逾万人,约占全国火柴厂职工总数的60%,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火柴帝国”。
1906年,留日学生何履豪在重庆建造了最早的工业窑炉建筑,创办了履豪玻璃厂。1908年,由于履豪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完全可以替代进口,重庆的进口玻璃制品进口量明显减少。
“抵制煤油,开拓空气。”1916年,竹川电灯公司成立,在太平门附近修建发电厂,照亮了重庆最繁华的都右街、陕西街一带。
重庆成为四川省第一个使用电灯的城市。
它们加上战争时期内迁重庆的工厂,使重庆从一个农产品集散地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工业基地。
从开埠通商到抗倭战争结束,这期间重庆商人走过了坎坷的路程,但还是将重庆带入了现代文明。
如今,重庆工业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汽车、电子两大支柱产业领跑全国,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重庆占39个。
▼
除了这些历史故事之外,《城门有多高》在声音、画面方面也做了很多巧妙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衔接老重庆和现在的重庆。
《城门有多高》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屏幕一片漆黑,传来百年前三峡船夫歌声,是由一位德国外交官用蜡盘录音机录下来的,立刻把人带入了影片的氛围中。
《城门有多高》也乐于呈现重庆的多种声音,包括昔日的叫卖声、讲故事的声音、童谣的声音、航拍的轻轨驶过的声音等。
另外,影片中还有“那边有叫卖的小贩、有修瓷器的人、有理发师剃光头的人、有衣冠楚楚的女工匠”等一段段历史独白,配上重庆的形象,对应着同样的动作,做到所闻所见。
图片为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的重庆老照片,经过电脑后期制作,这些照片变得栩栩如生,甚至还还原了城门、城墙被拆除前的面貌。
修复后的朝天门
影片的剪辑也十分有意思,用导演的话来说,叫“穿越剪辑”。
百年前的黑白影像,与今天的影像毫无违和感地剪辑在一起,通过两张跨越时空的画面,无声地告诉所有人:我们从哪里来?
“应该通过动画来重现,但我不想靠这种大家都喜欢的剪辑方式。”通过“穿越剪辑”,你会发现,那扇门、那碗面、那根棍子,仿佛一直都在。
▼
《城门有多高》有一个更直白的英文名字——“The Wall is Falling Down”。
“城门是一座城市的象征。”重庆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从修城门到开城门,再到拆城门、拆城墙。
关于城门这条主线,豆瓣上有这样的评论,“我们这一代人犯下的罪行之一,就是拆城墙”。
对此,徐北导演本人回应:
“现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觉得拆迁是不可原谅的。其实,拆城墙、拆城门,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过程,我们没必要太过感伤,现在要做的,是既保留城市现有的文化,又走向未来,拥抱世界。”
当物理意义上的门完全消失时,可以认为门被完全打开了,也可以认为门被紧紧锁上了。
从为自我保护而建墙,到为发展而拆墙,这不仅适用于城市,也适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
而重庆只不过是一个缩影。
▼
粉丝互动
请讲一下你对重庆的印象。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