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让知识被听到和理解
“最后,我是不是在吃恐龙?”“我想我午餐吃了西红柿炒恐龙蛋”……
评论区里热烈的评论与这位语速适中、语气平稳、戴着眼镜、身着深蓝色西装的中年演讲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子身边的小圆桌上放着一块鱼化石,似乎在透露他的“特殊”身份。
这场于4月17日晚8点开始的直播,由一个名为“抖音学习”的账号发布,半个小时内,吸引36万人在线“学习”,数千人参与评论互动。
引发“围捕吃恐龙”热议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直播结束后,围绕“吃恐龙”的一系列讨论,成为持续走红的“科普梗”。
什么叫“围捕吃恐龙”?
科普可以生动,但一定要严谨。
事实上,“围捕吃恐龙”的激烈讨论,源于周忠和在直播间科普恐龙及其后代灭绝的知识。
“6500万年前发生的大灭绝是最近的一次大灭绝事件,恐龙是那次灭绝事件最引人注目的象征。但作为恐龙的后代,鸟类实际上表明恐龙并没有完全灭绝。”
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过后,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鸟类——鸡,一开场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古鸟类研究的科学家,大多数人对他的名字并不熟悉,但他参与撰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却是很多人童年时期的重要启蒙读物,这也为周忠和生动的科普风格奠定了基础。
2016年,周忠和参与编写出版了《古生物学: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此后,他多次发表知识分子文章,参与录制《百家讲坛》《指尖上的博物馆》《院士们开课啦!》等知识科普节目。
当天在抖音直播间,周忠和阐述了自己热衷科普的原因,除了科研之外。中学时期,他读了一本叫《化石》的科普杂志,第一次了解到亿万年前地球上动物的生活场景。从此,他对古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开启了科研生涯。作为启蒙科普的受益者,周忠和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造福更多人。
“传播科学知识可以‘冠冕堂皇’,但也必须‘脚踏实地’。只有用朴实的语言加上生动幽默的表达,才能让更多人听得懂、愿意听。”周忠和说。
普及知识只是他科研生涯的一小部分,在古生物研究领域,年过50的周忠和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瞩目。
1990年,25岁的周忠和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发现了长江鲟祖先的鱼类化石。之后,他再次深入辽西山区峡谷,从坚硬的泥灰岩中发掘出两块保存完好的珍稀鸟类化石。
两块化石经鉴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鸟类化石,距今约1.2亿年,其中一块化石就是“青藏高原鸟”,这一发现填补了早白垩世鸟类演化史上长期存在的空白。
此后,周忠和相继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其科研成果多次入选美国《发现》杂志年度100条科学新闻、《时代》杂志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成就等。
“我做到了,院士们的讲座我都能听懂。”“总之,我也是院士们的学生。”……
直播结束之际,周忠和对抖音评论区的反馈并不失望,对于观众来说,哪怕只是当院士的三十分钟学生,也只是一个开始,知识的种子种下之后,就会生根发芽。
对于粉丝超过5万的“抖音上学习”账号,将继续在抖音平台上深化知识普及。
周忠和参与录制的节目是《院士们开课啦!》第二期。抖音打造的知识分享节目《院士们开课啦!》共10期,召集10位权威院士,普及航天科学、植物科学、传染病等领域知识。节目将于4月15日至5月3日,每晚八点两点更新。目前,抖音话题#院士们开课啦#播放量已超8000万次。
院士的“另一面”
除了科普知识,现场上课的院士们还常常能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观众看到科研工作者的“另一面”。
“我报考地质专业的时候,就想着去旅行,看看风景。”现年87岁的王继阳在直播间回忆起自己填大学申请表时的情景,忍不住笑了起来。
那时,他对“地质”一无所知,只想着毕业后可以不靠别人,有一份工作,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心想看世界的王激扬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却发现地质学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学地质学不是看风景,很多时候我们想去最偏僻的深山老林,但有些名山大川却去不了。”
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一旦选择了就要努力,从此开始了60多年的科研一线生涯。
1958年,王激扬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派往美国东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和位于旧金山南部门洛帕克市的美国地质调查局西部总部地热处进行研究学习的访问学者之一。1995年,王激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院士。2001年,他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在王激扬看来,选择人生道路固然重要,但勤奋、诚信才是最终让他发现职业乐趣、成为权威科学家的重要原因。
同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潘永新通过《院士开学啦!》直播间,与大家分享了同样是“上班族”的院士所面临的工作压力。
2020年,潘永信经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推荐,成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现任首席科学家。在我国,首席科学家这个称呼并不是职务称谓,而是一个科研项目的一般负责人或者总设计师,是项目中最为重要的角色。
“我感到责任重大、担子很重,虽然自认为自己的知识面比较广,但还不够,远远不够”,潘永新在《院士们在教书》节目中感慨道。
“但只要国家需要我,我就会尽我所能。如果我的知识不够,我就会学习。我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也可以从同龄人身上学习。”
2021年5月15日上午7点18分,123万网友在抖音直播上与现场全体航天员共同见证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的那一刻,直播间沸腾了,潘永新的心也和网友们一样沸腾了。
“人要有理想,要有梦想,飞翔的梦想推动我们飞向太空,你们以后也要做些对人类福祉有益的事,一定会做得更好,希望大家的梦想都能实现。”
节目最后,潘永信院士还不忘鼓励在场收看节目的观众,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充满信心,当晚的直播短短15分钟就吸引了近28万观众观看。
通过观看院士们的分享,大家除了收获了最专业的知识之外,还收获了更重要的精神内涵:科学家也是职业人,同样因为各种原因步入职场,面对困难也会紧张、焦虑,重要的是要学会坚定信心,拥有挑战困难的决心。
越来越多的院士用这种轻量、互动的社交方式向大众科普专业知识,拉近权威与大众的距离,帮助受众形成系统的科学素养。这种科普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答案。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