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快手

阳兵卓快手号-卓君阳个人资料

时间:2024-06-25 03:11|来源:网络整理|作者:佚名|点击: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魏蕾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11病房采访。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默(左)、唐小安(右)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采访。(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柯浩 摄)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唐薇薇(中)跟随武汉“阳光医院”心理干预队走进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病房。(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蔡俊 摄)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柯浩(左)、余锦懿(右)即将进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采访。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蔡军进入武汉市第一医院隔离病房拍摄。

一场大战突然爆发!

抗击疫情最前线,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主战场。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500余名记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新闻采编工作第一线,他们英勇而坚定。

现场就是战场

无畏人物冲锋在抗疫一线

1月23日中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隔离病房外,护士长反复询问:“你确定要进去吗?”

“可以!”湖北日报摄影师魏磊肯定地回答。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指导下,魏磊穿好防护服、戴上双层橡胶手套、护目镜和防护口罩,将一次性口罩换成医用N95口罩,推开隔离区的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拍摄,走出隔离区时他已是大汗淋漓。

从那天起,他就把自己隔离在报社附近的一家旅馆里,再也没有回家,每天扛着相机,奔赴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

“明天就去隔离病房。”这是1月23日晚,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余锦毅发给同事、摄影记者柯浩的微信。

春节期间,余锦仪原本准备和家人一起出国度假,但随着疫情迅速发展,她说服家人取消行程,留在武汉。

当晚,他回家收拾行李时,母亲说:“你的孩子才3岁,你一定要去吗?”面对母亲的不断追问,余锦义耐心安慰家人,毅然奔赴采访第一线。

1月24日,除夕。

抗击疫情进入紧急状态,武汉开始集中收治发热患者,军队组织第一批医疗队奔赴武汉,火神山医院连夜开工。

在每个新闻现场,都能看到湖北日报记者的身影。记者胡曼、张倩、龙华三人​​穿梭于各大新冠肺炎救治医院、病毒检测和科研机构,成为离病毒最近的记者,因为这是他们的岗位,与白大褂战士、患者打交道是他们的工作。

1月28日,记者柯浩走进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近距离拍摄专家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会诊,迄今他已10次进入隔离病房。

2月1日,90后女记者王静克服交通堵塞,从家乡随州赶赴武汉返岗。

2月4日,记者张泉走进火神山医院第一批收治患者,近距离目睹了入院治疗的全过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摄影记者宋振涛从除夕起,连续13天坚守在火神山医院,拍摄了9000余张照片……

过去40天,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数十名记者进入医院“红区”和隔离病房采访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并进行自我隔离。他们在除夕前后离开家,许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家。

他们书写了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第一线记者的担当。

他们说:“穿上防护服,我们是战士。”

谱写一曲英雄之歌

见证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

谱写英雄歌、弘扬英雄精神、激发战斗精神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1月26日10点30分,记者唐小安收到一条线索: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妻子感染新冠病毒被隔离的情况下,带领600余名医护人员坚守在一线。

深入“红区”采访张定宇,处处充满不确定的风险,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得不挺身而出。

这天是军援金银潭医院开始救治病人的日子,张定宇院长忙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接受采访十分不容易。

在做好防护措施后,唐小安和同事李默、柯浩从下午2点开始进入“红区”等候。

晚上9点左右,经过7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张定宇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

作为一名 ALS 患者,他的腿开始萎缩,而且他说时间不多了。

采访中,一直很冷静的张定宇最后用手捂住脸,眼眶湿润:“老婆生病了,但我错怪了她,前几天晚上去医院的路上,我边开车边哭,我试图保护更多的人,却没能保护她。”

“我们也努力控制着眼泪,不让张院长发现。”回忆起当时的采访场景,唐小安说。

1月28日,湖北日报刊发了关于张定宇杰出事迹的报道,并于次日在湖北日报头版刊登独家报道《用逐渐冰冻的生命,托起信心和希望》。短短一天时间,该报道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达964万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3795.2万次。截至目前,该报道在新媒体上的总阅读量已达5762万次。

张定宇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和网友,网友“jocelyn”留言:“生命不只关乎长度,更关乎亮度,您点燃了生命之光,点亮了无数患者的希望。”

同日,记者胡蔓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人员时也深受震撼。作为一名医疗卫生战线的资深记者,她没想到,负责救治十几位感染医护人员的呼吸内科周琼教授竟然如此瘦弱。采访结束时,望着周琼疲惫的背影,她感到一种心痛,也感到一种使命:这种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

2月21日、3月1日,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连续发布两篇独家报道《推迟的婚礼再也办不成了》《遗憾!60分贝的暖心医生没了》,由记者陆远、陈媛、郑晶晶、刘迅撰写,讲述了彭银华、江学庆两位医生的感人故事。

英雄事迹感人肺腑,湖北日报记者用心书写英雄,用情写情,为抗击疫情传递正能量。

我们一起做的

凝聚强大力量 抗击疫情

这是一场我们共同参与的人民战争。

“普通人总是最让我感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日报记者把镜头聚焦基层。

1月27日,周立新、梅涛等摄影记者走进三镇街头,通过镜头记录下守望城市、等待疫情结束、花儿绽放的市民;

2月15日,湖北日报头版刊登《坚守生命之舟》报道,致敬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英雄们;

2月21日,记者李建军、雷闯、艾红霞等到多地探访生活必需品供应情况,为留守群众送去一颗心。

3月4日,记者方琳、文俊聚焦武汉高校科技攻关,为抗击疫情提供更多“硬核”支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29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队共派出30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湖北日报各分社、新闻站紧密对接,深入医疗队、对口支援医疗点,深入报道援鄂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黄冈、鄂州等地读者纷纷来电来函,对记者的坚守和新闻报道给予肯定和赞扬。

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日报紧跟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密切关注社会各界重大关切和抗击疫情形势,在头版发表包括《担负起疫情防控重大政治责任》等30余篇专题评论文章,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工作中发挥了旗帜作用。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后,头版发表评论《非常时期的果断行动》,彰显了坚定决心,稳定了社会情绪,被评为全国党报联合抗“疫”优秀作品。

面对疫情,人人上战场。

1月21日以来,湖北日报社新闻中心保持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综合媒体中心新媒体编辑们不辞辛劳,把报道、音视频、照片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通过手机传递给亿万网民;新闻编发中心各版主编、美编、校对人员坚守岗位,精心打磨每一份稿件,精心制作每一版面,严守每一个关口,每天早晨为读者奉上精神早餐;社区工作舆情中心将建议和情况报送各级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

坚定信心、暖人心、聚人心,每一项工作、每一份报告都汇聚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截至目前,湖北日报客户端、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共发布抗击疫情相关文章近3万篇,总阅读量135亿次,19个新媒体产品阅读量过亿次。

湖北日报抖音官方账号推出《万众一心 战胜疫情》合辑,总播放量达78.3亿次。

其中《同济医生联名请愿参与救治“不计赔偿,不计生死!愿你们平安!》、《这真是个好消息!湖北首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技术成功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两篇作品分别被播放3.85亿次、3.29亿次,总点赞数3364.5万次;微博话题#全力以赴遏制疫情#阅读量10.7亿次,15.3万人参与讨论;“点亮元宵节为武汉加油”活动吸引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等200余家全国知名媒体参与,话题总阅读量达2.1亿次。

楚天都市报“两微博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累计发布抗疫相关文章、视频25500余条,总阅读量106亿次。

我们同舟共济、心意相通。

从封锁关口执勤人员到社区志愿者,从基层党员干部到居家不出的普通市民,从离退休老人、退伍军人到80后、90后、00后,从人民子弟兵到基层公安干警,全民抗击疫情的阻击战正在进行,正通过湖北日报全媒体平台传播到千家万户。

编辑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