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我已经三天没睡过一个好觉了……太难受了。我真的不想出名!”
“复旦大学毕业生成绩优异”
“上海市某区审计局公务员”
“妻子和孩子死于车祸,最终流落街头”
最近,
“背景奇怪”的流浪汉成名
上海的繁华街道上,一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席地而坐,头发和脸庞凌乱,但他的话语却令人震惊。面对陌生人的镜头,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谈论《左传》《尚书》、公司治理、地方轶事,并告诫人们“善始善终的人很多,善终的人却很少”。
一周多前,有人拍摄了他这一反常形象的短视频上传到网上,很快,这名流浪汉就成为了拥有大批粉丝的网络名人。
“流浪大师”这句名言在网络上走红
这个无家可归的人因为经常蹲在地铁里、路灯下读《尚书》《论语》等书籍而出名,文字颇具文学气息和思想性。
在路边读书
快手等短视频网站上流传着他的各种视频,在地铁站、在店铺门前、在马路边,他和路人讨论着西汉名将周亚夫、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谓成才学大师陈安之……
他对于《左传》、《诗经》、《四训》、《菜根谈》等古书的解读游刃有余,有时,还会把两本书放在膝上让人读。
人们称他为“国学大师、流浪大师、金句大师”,他的各类“金句”也在网上流传:
“别人给我钱,我不拿,我又不是乞丐。”“我不是大师,绝对不是,大师要多读书。”“我们都是井底之蛙,要不断学习。”“读书要有笔,读书要有文,宁可无书,不可盲目信书。”“有人说你捡垃圾是因为你长得可怜,但我为什么不能为了公益事业捡垃圾呢?”“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发,古人皆知,现在监狱里的贪官也是一夜白发。”
他那与身份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谈吐,不仅让他成为了网络名人,还让各种怪异的谣言充斥网络,比如,他是复旦大学毕业生,在妻女车祸去世后患上精神病,从公务员沦落为流浪汉……
“流浪大师”竟是公务员?
“流浪大师”离奇的身世到底有多真实?
据红星新闻报道,该流浪汉真名沈伟,上海人,流浪26年,原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公务员,家中有一名弟弟和两个妹妹。
据他介绍,捡垃圾的习惯源自小时候卖垃圾换钱买书的经历,也因为他认同垃圾分类的理念,因为与家人、邻居的观念不同,他不愿意回家,甘愿做个无家可归的人。
对于网上流传的妻子和女儿车祸身亡的传闻,沈伟称这是谣言,自己从未结过婚。至于自己流浪的原因,沈伟说:“毕业后,我进入了上海某区审计局,我没有名校背景,也不喜欢审计专业,但在父亲的制约和压力下,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徐汇区审计局也向媒体证实,“沈炜1986年进驻徐汇区审计局,1993年起一直处于病假状态,病假期间我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据了解,7年来,他大多居住在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附近。附近一家酒店的负责人称,沈伟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从未伤害过任何人;但他将捡到的垃圾堆放在酒店门前的绿化带中,不仅影响市容,也让路人感到不舒服。该负责人称,曾看过沈伟的工资卡和身份证。
一位与沈伟相识多年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沈伟的家人曾经找过他,但他却不肯回去,还夸沈伟读书多、脾气好,有时还会买废报纸陪他看。
“流浪大师”的花式消费
沈巍的反差形象、离奇的背景,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
短视频平台上,不少账号以他为卖点,短时间内粉丝数量暴涨数百上千;有网友为他建粉丝群,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流浪大师”;甚至有人评论称,“他穿上西装,就像个教授,没毛病。”
“谁发关于他的帖子,谁就会生气!”众多自媒体、主播从安徽、山东、北京等地赶来,手拿自拍杆,横着举着手机,蹲守在沈巍住处。
据现代快报报道,仅3月20日一天,现场聚集人数就多达一两百人,多数人举着手机拍摄视频、进行直播。这样的聚集现象已经持续了四五天。
各种奇怪的声音不时响起,现场直播的人员对着镜头大喊:“看到了吗?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你不知道,这视频能卖钱,有的五百,有的一千。”几个看热闹的小伙子闲聊道,“你看那个开着宝马的女人,带了八个人的团队来直播,据说她在附近的酒店订了三间房,因为附近一家酒店的房费从两百多涨到了四百多。”
一名身穿棉大衣的中年男子甚至大声招呼围观的民众过来看他,因为他是与“沈大师”近距离接触的人,他的棉大衣可以被拍卖。
主播称他为创业者,称他是为了流量。这位微商老板则表示,他想“吸粉”,卖东西。
更有甚者,为了获取流量,一些文章甚至冠以“‘流浪大师’的秘密:昔日的复旦高材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的标题,为了迎合其反差性格,自媒体造谣抹黑的案例比比皆是。
虽然这些传言已经被沈巍亲自辟谣,但是网红“流浪大师”的名头还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目前,抖音上有多个账号发布与沈伟有关的视频,平均点赞数约10万,最高点赞数可达百万。不少用户注册了“流浪大师沈先生”等名字的账号,发布与他有关的视频,获取点击量。但这些账号均不属于沈伟本人,而是网友以他名义注册的。
显然,这场狂欢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把《流浪大师》当成摇钱树的主播和网红,而非沈巍本人。
相反,成名却给沈伟带来了很大困扰。“我不能出去捡垃圾、分类垃圾,我一分类垃圾,各种各样的人就围过来问我问题。”沈伟说,以前他喜欢在地铁站、路灯下看书,但现在不能这样做了。
他坦言“已经三天没有好好睡过觉了……太辛苦了,真不想出名!”
从各类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沈巍表达流畅,对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见解,但称他为“大师”显然有些夸张,他本人也说自己只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而已。
“流浪大师”成名后,微商、主播蜂拥而至。为了流量,光鲜亮丽的网红们围在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身边,露出甜美的笑容,而“大师”则对着局促的角落苦笑。↓
沈伟认为,“捡垃圾”只是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多读书比看“大师”要好,过度消费既无益,也无道德。
有一位网友说得好:
来源: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红星新闻、新闻晨报、现代快报、澎湃新闻
上一则评论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