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快手

微商快手清理僵尸粉-清理僵尸粉平台

时间:2024-06-26 11:04|来源:网络整理|作者:佚名|点击:

揭秘“养号控评”假流量背后的千亿级灰黑产业链

清理僵尸粉骗局视频_微商快手清理僵尸粉_清理僵尸粉平台

这是2020年11月破获的一起公安部督办的自媒体“网络水军”案件。图为涉案团伙办公区域张贴的标语“广州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清理僵尸粉骗局视频_清理僵尸粉平台_微商快手清理僵尸粉

广州警方提供的手机截图显示了某接单平台APP上公布的接单任务及价格。

然而,短短几个小时内,刘某家长在微博上发布的这条信息,转发量过百万,阅读量5.4亿,成为微博热搜。其中一条是《广州一小学处罚哮喘儿童,致其吐血获救》。煽动性的文字,配上几张“血衣”照片,令人震惊。舆论迅速炸开锅,矛头指向涉事学校和老师。

然而,不到一天时间,事件却急转直下,警方调查发现,这条爆料信息系刘某杜撰,虚假信息能登上热搜、引发巨大关注,全因一名网络推手仅花了760元。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对这起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案一审宣判,刘某及网络传播者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处。

案件背后,一条靠“养号、控评论”拉动流量的灰黑产业链浮出水面。看似简单、规模不大的虚假流量“生意”,却达到数千亿的庞大规模,遍布各大互联网平台。从浏览量、点赞到交易量,一切都可以“刷”,破坏着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

760元买“水军”引发炒作和舆论风暴

广州市芳园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刘女士因女儿在校被罚跑步,对老师心生怨恨。2020年5月,她用乳液和眼影伪造了一件“血迹斑斑的衬衣”,拍照发到微博,谎称女儿患哮喘,被老师体罚吐血后获救。尽管内容爆炸、言辞犀利,但这条微博帖子还是淹没在了网络海量的信息中,没有掀起多大波澜。

不甘心放弃的刘某在网上搜索,找到了网络推广人马某。刘某向马某支付了扩大微博影响力的费用,一共760元,转发1万次付100元,点赞2万次付160元,粉丝10万付500元。马某接到“任务”后,将刘某的微博链接发布在一个名为“XX社区自服务令”的网络平台上,该平台购买好评、阅读量和发布虚假评论,仅花费270元。

短短几个小时内,刘某的微博内容被大量转发、评论,并登上微博热搜。舆论哗然,涉事老师被“人肉搜索”,遭受网络暴力。马某开始觉得不对劲,在微信上联系刘某,要求其删除聊天记录,但对方已在接受警方调查,暂无回应。

公安机关调查显示,刘某相关微博帖子被转发140余万次,评论46.5万余条,阅读5.4亿次。因传播虚假信息,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XX社区自助订餐”网络平台运营人马某、陈某等以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据负责调查此案的广州市公安局网警大队民警古月雄介绍,陈某经营的“XX自助点餐社区”网络平台,采用API接口程序对接其他上游网站,可以自动满足用户的涨粉、点赞等需求,初步统计,该平台营业额逾2000万元。

“这类平台对技术含量的要求不高,只需要注册一个空壳公司、几台电脑、几部手机,下载一个收码平台,一键下单,就能增加网络文章阅读量、点赞量、发表虚假评论等,门槛低,收费也不高。以微博为例,博文转发价格大概在70元/万次,点赞价格大概在30元/万次,评论价格大概在65元/万条。”顾月雄说。

这些平台不仅从未见过客户,对虚假内容也几乎没有审核机制。“我根本不认识马云,甚至不知道这条微博的内容。”平台运营者陈先生在庭审中表示,“我们一年接到几十万条这样的订单,根本处理不过来。我们每天都会在网站上检查订单,不发涉及政治、色情、暴力的推文,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很难核实。”

马云还称,自己并未审核该微博内容的真实性,在意识到是虚假信息后,也无力阻止网红和网友转发、评论。

每次用户点击,平台都会赚一毛钱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发现,该案件背后还有大量制造虚假流量的非法网络平台,已形成规模达千亿元的灰黑色产业链。在百度搜索“点赞平台”,可显示2400万个链接,各大网络平台均可增加流量。具体做法有三种:

一是利用“网赚”类APP收取闲置用户流量,比如在“淘宝直播”、“手赚客”等APP上,用户按照要求转发、评论、点赞,完成代刷业务,赚取差价,即可获得一定积分作为奖励。

“这种操作门槛低,赚钱快,是一种躺着就能赚钱的方式,所以吸引了不少时间充裕的用户。”顾月雄说,参与者按照平台提供的“脚本”写评论,然后截图发给所谓的“导师”征求意见,不符合要求的还要发回去重写。一些产品的好评和差评,很多都出自这些平台。

二是利用技术手段模拟人工操作,进行批量转发、评论、点赞。最常见的就是群控软件。2020年9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专门针对微信平台流量的群控软件不正当竞争案。涉案群控软件主要通过电脑控制真实手机进行批量操作。一款微信群控软件可以同时在线控制120个微信账号进行点赞、评论等操作,从而向企业收取流量营销推广费用。群控软件客户经常需要推广商业广告、公众号文章等。

“近年来,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形式不断更新,由早期的人工查处发展到机械查处,单一形式也向综合形式转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万勇说。

三是在网上制造“热文”,吸引粉丝关注。“粉丝为王,买车买房”“不断加粉、加粉、加粉赚钱、有‘真爱’才能成功”……2020年11月,广州警方对一个“网络喷子”团伙展开了打击行动。在该团伙藏身处,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

办案民警介绍,涉案团伙自2020年4月起以“广州某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义经营,为“吸粉”、赚取“流量主”广告费,利用自媒体虚构网络“爆款”,发布大量谣言信息,扰乱社会秩序。

“互联网经济,流量为王,这些空壳公司‘养号’的目的是赚流量、收广告费,用户每点击一次,公司就能赚到一毛钱,但他们发布的内容,大多是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顾月雄说。

“小生意”暗藏“大风险”

受访者认为,制造虚假流量、操纵舆论焦点的灰黑产业链,很容易转化为破坏互联网生态、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工具,引发诸多社会风险。

记者在某“某社区自助点餐平台”上看到,“快手双击1元100条”,用户只需选择所需流量任务的平台,以及所需的点赞数和关注数,然后填写自己的链接即可下单。记者选择双击50条短视频,价格为2.88元。“某社区自助点餐平台”弹出提示:为规避监管,短视频发布后需20分钟生成。三分钟后,记者看到,该短视频已被50多个陌生账号点赞。

“如果一个视频在当天平台所有短视频中点赞量进入前十,就有可能被推上热搜,曝光量成倍增加。这时候就不需要再操控点赞量,一样能获得社会关注。”广州一家媒体公司运营部负责人说。

近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就一起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作出判决。被告人姚某在某电商平台开发了一款可以虚假增加店铺直播间流量的“直播神器”。商家将该软件作为“外挂”使用后,“僵尸粉”便会与主播热烈互动,制造虚假热闹场面,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跟风买买买。

此外,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法院审理的多起涉及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案件显示,几大互联​​网公司已深陷其中,并纷纷对制造虚假流量的群控软件公司提起诉讼。

审理腾讯诉群控软件案的深圳市中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钟小凯表示,群控软件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用户注意力,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干扰社会对互联网流量经济的评判。

钟小凯介绍,一些真实用户主动将自己的账号提供给诈骗团伙赚取费用,也有不法分子在用户账号中留下“后门”,以便后期“操控”用户账号。通过这种方式,软件开发商可以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好友信息等隐私,还可能引发诈骗等问题,从而引发重大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事件。

网络黑灰产业法治化多元化治理

万勇认为,从法律层面看,虚假网络流量的黑灰产业链可能违反多项法律规定,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具体视事实和行为性质而定。此外,如果为获取虚假流量而实施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则可能触犯《刑法》第286条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不过,打击虚假流量灰黑产业链还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伟安表示,相关领域涉及的法律比较分散,尤其在刑法领域,对相关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争议。万勇也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黑灰产业租用境外云服务器或使用境外手机号,甚至雇佣境外人员从事相关违法活动,在打击层面调查取证难度较大。

相关互联网平台负责人表示,虽然他们一直在严厉打击“哄抬账号、控评”及其产生的虚假流量,但群控系统也在打击中不断更新迭代。目前最新的群控系统模拟人的行为,时间、数量、行为均无规律,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法律专家建议,应从立法、行政、司法和社会治理层面多管齐下,打击流量黑灰产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提高网络黑灰产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万勇表示,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难点问题,应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及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修改法律等方式,完善法治治理体系。(毛义柱 胡令国 毛欣)

编辑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