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快手

快手什么时候发最好-快手发时候好看的图片

时间:2024-06-27 07:03|来源:网络整理|作者:佚名|点击:

快手什么时候发最好_快手发时候好听的音乐_快手发时候好看的图片

1、现象:内容社区火爆?

近日,知乎与快手发生冲突。

有网友在知乎上发文批评快手,却被快手员工揭发,引发轩然大波,而快手回应不当,危机公关酿成更大危机。一时间,反对快手成了知乎上的政治正确。

快手和知乎就像两个不同的国家,而这些分裂的社区映射出很多人的生活轨迹。

早上刷知乎,看拥挤地铁上的争吵;

中午去食堂看脉脉,偷窥职场八卦;

深夜,打开好友印象,浏览匿名“三观”问答,寻找自己心仪的异性;

听音乐,打开网易云音乐,查看附近女孩的兴趣爱好;

理发时,“小伙子”秀出了自己最新的快手视频;

约会的时候,女友打开Instagram,浏览各种“高颜值”的美妆产品、美食、旅行,记录她的精致生活……

这就是当今城市生活的缩影:在不同的社区里闲逛。每天,人们在不同的社区里闲逛,释放着自己个性的不同侧面。

人与个性的分化,催生了内容社区的繁荣。2017年,资本反弹,内容社区获得了话语权:

1月,知乎完成由今日资本领投的1亿美元D轮融资;

1月,社区类假装情侣完成千万元Prea轮融资;

3月,美片完成由真格基金注资1700万元A轮融资,另辟蹊径进军中老年社区领域;

3月,快手完成由腾讯领投的3.5亿美元战略投资;

3月,照片社交APP 3.0版本上线,推出基于LBS+兴趣的“世界页”,凸显针对年轻人的特色内容。

4月,优质图文创作平台简书获媒体关注,致力于打造更健康、更有价值的社区;

7月,友人印象获得新一轮亿元融资。

毫无疑问,知乎、快手作为两个极端,正在引领内容社区的升级。谁能复制知乎、快手的成功,成为新的独角兽?内容社区会不会成为新的热点?

2. 类型:内容社区的类型

纵观目前的内容社区,主要有四大流派:

1、内容为本派,以优质内容为社区核心,一切围绕内容。知乎是中国最大的“深度内容”社区,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用深度内容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内容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是其核心。对于90%以上的广大用户来说,“刷知乎”是一种生活方式,哪怕不发表任何评论。

2、社交中心派,以用户生成的UGC内容为主,强调社交属性。友印象致力于为每个人打造一个“画廊”,画廊里的“展品”由用户的生活记录、他人的评论、三观的自我反省等构成,从而完成对一个人的全方位记录,形成一个人的生平传记和百科全书,而这些内容将成为社交机会。

3、消费整合组强调品牌与消费内容的分享,致力于广告与电商的转化。in是一个以白领女性精致生活为中心的分享平台,美女们用照片、视频记录自己的美食、美妆、旅游等生活信息,这些分享成为品牌消费的参考指南,从而成为大众品牌逆袭电商的利器。

4、工具延伸派:工具延伸到社区,社区内容反过来巩固工具应用。网易云音乐是小资、中产阶级的最爱,它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软件,更是一个有歌单、有乐评、有附近、有动态、有话题的温馨音乐社区,你可以找到喜欢同一首歌的异性……这样的首页设置让云音乐脱颖而出。

内容、社交、消费、工具,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何最后都走向了内容社区?有个性、有消费价值的内容社区,会是最好的未来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大局和大机遇。

3. 背景:泛娱乐、大时代

在《未来五年大机会,成为卖多巴胺的超级玩家》中,作者曾指出:

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启,平台(效率)之战已分出胜负,未来几年的主要机会在消费和“娱乐”方面,谁能在不触及政策红线的情况下,帮助用户更好地打发时间、消除无聊,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和满足,谁就能抓住新周期的红利。

内容社区是娱乐时间的“杀手”,会让用户沉浸其中、产生依赖。

只要抓住了一群人的娱乐时间和习惯,就能打造出内容社区独角兽:

年轻人对二次元的热爱,催生了Bilibili;

年轻女性对于品牌与精致生活的记录与分享的需求催生;

一二线城市高学历人群对于深度、长篇阅读的热爱,催生了知乎;

二三四线城市失败者群体和小镇青年的无聊,催生了快手;

情感、价值观、兴趣爱好的共鸣,朋友的自我描述与真实的匿名描述,让朋友的印象一再加深。

学生对“文学热爱”的热爱,催生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假装恋人团体;

甚至像美片这样我们可能从未听说过的产品,都是中老年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尚未开发的社会趋势和更多尚未开发的人口将为我们创造更多内容社区“独角兽”。

作者曾在《还在沉迷于垂直细分业务的创业者,是时候醒悟了》一文中指出:垂直社区的社交需求,往往一个微信群、QQ群就能满足,关注相关话题的公众号、微博明星就能满足其内容需求。那么,一年之后,他们是不是要给自己打脸了呢?

也许这些社区有一些无法被取代的东西?

4.分裂:社交网络只有一个,但是社区可以有多个?

大多数人无法区分社交和社区。

2014年社交网络盛行的时候,各种打着社交旗号的APP层出不穷,但很多其实都是社区。

它们都有IM聊天功能,都有newsfeed动态信息流,都有群组……关键是它们都有内容、都有关系,很难区分。

如何区分?社交也好,社区也好,都是有内容、有关系的,关键在于“谁是核心”。

社交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维系和深化”。比如微信主要是维系和深化关系,陌陌探探则是发现和建立关系。

社区的核心是“围绕核心关系和内容的群体参与”。社区有明确的中心,要么是大V,要么是KOL,要么是头部内容,要么是热点话题。把人们放在一个“中心化的广场”里,广场的中心生产内容,其他人负责消费内容,并围绕内容进行各种参与(观看也是参与)。

为什么社交领域没有那么多机会?因为一个人每天能维持的关系数量是有限的,按照邓巴数字,核心数量大概是150人。怕麻烦的中国人会把比较重要、比较稳定的关系放在一个地方“批量处理”,这就是微信。否则,如果每一种关系都有一个平台,人就会筋疲力尽,无法兼顾所有事情。

但社区领域的机会更多,因为人们想要体验多种多样的角色。你可能是一个白领,一个辣妈,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资深影迷,一个热爱世界观问题的人……如果你想体验不同的角色,去到对应的内容社区,比在朋友圈的信息海里筛选对应的内容效率要高得多。

维持社交关系需要时间和精力,不然很快就会淡忘成陌生人。但在内容社区里就没有这种压力,你必须沉浸在新的状态和角色中,只需要点开内容社区,有时什么都不说,就只是看看。

你不可能把所有和你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都添加为微信好友(社交),但你可以在不同主题的内容社区中与他们进行交流。

当然,由于趋势的周期性,以及人群分化的有限性,内容社区可能很难像微信那样“大而稳”,市场天花板较低。但它绝对不像社交,一将之胜,需要很多人牺牲。它会有多个领域、多个人群的知乎、快手。小红书、宝宝树、好朋友印象、美片,都可能复制这样的繁荣。

5. 疫情爆发:启动社区的三种方式

如果套用金沙江投资大佬朱啸虎“市场大、可复制、可防守”的投资理论,内容社区的价值同样成立。

正如前面所说,“市场还在,红利还在”是内容社区的第一优势。

第二个优点是内容社区相对容易冷启动,并能带来爆发式增长。

做过BBS的人都知道,一个论坛一开始不需要有多少人、有多少话题,只要让用户第一眼看到“这里有一些优质的明星和内容,而且不断更新”,几百个内容生产者营造的活跃氛围,就可能吸引到几十万的用户。

一个内容社区要打造“活跃的第一印象”,实现冷启动并不难,我们在过去的两年中积累了宝贵的战术经验。

1.病毒式营销

通过一次“病毒式营销”,迅速引发自发传播的连锁反应,从而迅速获得巨大的流量。这里的代表就是朋友圈的印象,无论是之前的“三个字形容我”,还是后来的“你想匿名对我说点什么”,都掌握了通过用户社交心理进行病毒式传播,获客成本微乎其微。

2. 利用工具转移注意力

Instagram以摄影工具起家,成为最大的照片社交(社区)平台;在中国,它以女性拍照工具起家,打造了美女们晒旅行、晒妆、晒美食的天堂;快手以gif图片视频工具起家,却打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短视频社区;近期,美片作为朋友圈长图工具,凭借独特的风格成为中老年摄影爱好者的新宠。

工具派的意义在于,往往从基础的高频、急迫需求出发,容易获得稳定流量;工具生产的内容可分享到微信、微博,引发二次传播;工具本身可能吸引专门的内容生产者,利于潜在kol的发现与培养。

3. 活动运营

持续的活动是内容社区发展的驱动力,代表性的例子有美妆社区平台啪啪,刚刚上线的视频群聊啪啪就与环球小姐大赛联手,打造线上“造星工厂”,引发了激烈的“内战”。

in拥有超过1亿注册用户,其中75.3%为95后,83%为女性用户,她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都比较突出。如何激活这些资源?平台有两个步骤:

第一步,邀请千位环球小姐加入,利用顶级明星的稀缺资源,带动内容的PGC升级;

第二步,环球小姐的“入侵”引发了“鲶鱼效应”,社区里各路才子纷纷组建“in girls”队伍,向环球小姐发起挑战,争夺进入决赛的机会,很快整个社区都因为选美比赛而火了起来。

6. 沉积:“隐形护城河”,不同国家

冷启动容易,但流量怎么留住?内容社区有一条隐形的护城河,叫“社区氛围”。

试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了突发事件,想知道“最新、最快”的消息,你肯定会去微博;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最深入”的讨论,你一般会去知乎。

如果你拍了一张漂亮又时尚的照片,你会发到Instagram上,但如果你打算用一种“很没品味”的方式搞笑又怪异,你多半会去快手。

今天你突然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对《异性:契约》的评论,想看看其他人的评论,但往下拉,全是保健、投资、明星……你立马失望了,决定还是去豆瓣看看。

你想发表对某款产品的看法,但发到朋友圈,会不会太装逼,被同事嘲笑?于是你去知乎。

这就是“氛围”,是一个很难描述的东西,就像你去东京、去泰国、去坦桑尼亚……你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氛围,总有一种能够深深吸引你,让你流连忘返。

知乎的社区氛围是深度、争吵、故事;友印象的社区氛围是内心、描写、世界观,快手的社区氛围是搞笑、幽默、大众化;in的社区氛围是年轻、颜值、品牌……这些氛围对于相应的用户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魔力。

7. 粘性:护城河的秘诀

社区氛围由以下元素构成:

a.弱关系链的主要表现形式

内容社区里呈现的是各类“弱关系”:KOL与粉丝、不同兴趣爱好的团体与社区、围绕热门话题形成的即时友谊……

如果说一个社区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内容的人,那么一个社区的氛围基本是由其主要关系链的形态决定的。

知乎的用户主要来自一二线城市的高学历人群,这意味着“长内容”在这里不会被排斥,反而可能会受到追捧;快手的用户主要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所以你要搞笑,但不能装逼,否则没人关注你;小红书以海外购物达人和明星买手起家,这一点与淘宝、天猫不同。

有什么样的关系链,就有什么样的社区。

b. 用户角色身份

如果每个人都有千张面孔,那么不同的社区往往能够释放出用户的不同面貌。

快手上充斥着吃灯泡、吃死猪等自虐的视频,动感的交际舞,搞笑的黄段子,明显抓住了用户的B面。

相比之下,Instagram 上充斥着时尚、原创手绘图、旅行风景、特色美食、胶片摄影等艺术生活剪影,显然对应着用户精致的 A 面。如果你内心的文艺美少女开始泛滥,你自然会在这里发布照片。

如果你感到孤独,想要寻找心灵的共鸣(而不是只看一眼探探的长相),友印象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

当你想把自己打造成二次元中学生的时候,B站等网站就是你最后的失落天堂。

而当你突然变成那个认真学习、拼命追寻知识的你时,知乎就是最好的去处。

有什么样的角色,就有什么样的社区。

c. 主流内容风格

有一个词叫“调性”。

不同的社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主流风格:这种风格的内容在这里发布更合适,这种风格的内容在这里也更容易找到。

比如知乎上已经形成的“知乎风格”,快手上的搞笑创意视频风格,in上的高颜值品牌风格,简书上的文艺鸡汤风格等。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朋友圈、贴吧、豆瓣上发了“知乎风格”的内容,会受欢迎吗?大多数人会说太长、太装逼!同样,把快手上的视频发到土豆、美拍上会怎么样?所以发什么风格的内容,关键还是看社区氛围是否合适。

适合以某种风格制作和消费的内容显然会以相应的基调吸引用户。

不同品质的内容汇聚了不同品质的人,为内容风格的演变奠定了氛围。

d.管理机制

内容氛围表层之下的核心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机制,就像企业的文化往往由其背后的制度决定一样。

快手之所以能在微视、美拍、秒拍等众多平台中脱颖而出,本质上还是得益于其强大的机制。后三者从一开始就沿用微博的中心化机制,过于依赖明星、美女,导致普通人完全没有存在感,更别提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被忽视人群”了。

快手采用的去中心化和算法推荐机制,形成了“普通人也能成名”的机制。快手的可怕之处,不是有MC天游这样的人,而是机制能产生N个MC天游。

同样,知乎的“算法推荐+社交推荐+编辑推荐”机制,也能有效保证后来者的参与度。哪怕你是知乎上的“菜鸟”,也完全有可能凭借一个回答获得几万个赞,成为高手。相比之下,朋友圈里的“匿名问答”则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你不需要成为大V,只要你认真答题、认真阅读、左右滑动,系统就会慢慢帮你找到“三观匹配”的异性。

e. 活动和主题

体系是隐性的,对于用户来说,看到的是每天流动的新话题、新活动,这几乎是“社区生活”的核心,我们在社区里每天所经历的就是“发动群众打群众仗”、“搭建主题活动舞台”。

微博上的关注热点、豆瓣上的评论、群话题、知乎上的深度解读、日常吵架、微博上的环球小姐入驻、品牌活动……可以说,你选择什么样的活动,也会决定有什么样的人和内容,从而客观上营造了社区的氛围。

关系、内容、机制、活动主题……社区氛围就这样形成了,并开始贩卖参与感、社区体验感。

有趣的是,虽然社区不等于社交,但社区平台的社交效能往往比单纯的社交工具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8. 延伸:内容的附加值

因为内容社区的内容不仅仅是内容,它还有两个突出的价值:

1.社会价值

社交的有效性往往在于社交优势与动机的匹配与统一,社区中围绕不同主题的丰富讨论可以充分展现每个用户的优势与需求,然后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知乎上,普通用户“消费自己感兴趣的优质内容,发现牛人”,而牛人只需通过“长答案”展示自己的社交优势,构建自己的粉丝圈影响力,做到各得其所、有效匹配。

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友印象上的问答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配对”,找到与你有共鸣的异性。平台会通过算法把“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人”联系起来:你的交友需求是喜欢摇滚、电音,喜欢孤独星球推荐的旅行路线,朋友评价你大方豁达、不记仇,而对方满足这些条件,又恰好喜欢你的关键词,于是“印象”就成为一种社交纽带。

中国人在社交时往往需要一个缓冲区,也就是打破僵局的场景和话题。如果一开始就是一对一的对话,那么往往会变成一场没有话题的尴尬对话。所以大家需要“内容”作为缓冲区,先围绕内容互动,点赞、评论,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内容社区对社交的另一种价值。

2. 长期价值

与一般资讯、社交产品不同,内容社区中的内容往往具有“长期有效性”的特性。

知乎上的问答可以算是深度版的“百度知道”,一个问题一旦展开,不管有没有被查询过,只要有相关问题的用户,都可以通过搜索找到更多。

好友对某人的印象标签,以及对每个人的360度描述,构成了一个人的“数据库”。用户可以像Google、百度一样搜索到一个人的一切,包括他喜欢看什么电影、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吃什么食物,他的性格、世界观、人生故事、好友评论等。这些内容一旦发布,就成为一个人的“大众点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

in是消费品牌和口碑的参考手册,围绕美食、美妆、旅行等美女们的生活记录,积累了有价值的消费场景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像“大众点评”一样,成为用户消费的指南和品牌营销的工具。

社交性、工具性、长期有效性的结合,让内容社区拥有了卓越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容社区是无可挑剔的。

最大的弱点往往隐藏在最大的优势之中。

9. 风险:社区沉淀的瓶颈

优点是社区氛围。

虽然社区可以有效利用“氛围的力量”获取相应的流量,从而“下不去”,但社区氛围往往阻挡更多人加入,让打造全民社区的努力变得举步维艰,所谓“上不去”。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擅长用微博风格开玩笑的人进入知乎,一般不会受到欢迎,几天后就会失去开玩笑的兴趣。换句话说,如果大量用微博风格开玩笑的人进入,那么知乎的死忠粉丝可能会离开,因为氛围变了,“感觉不一样了”。

因为氛围的原因,很多社团死不了,但做不大,这是普遍的问题。

也有人说,那是什么社区?不就是个BBS吗?以前的BBS都没落了,怎么能说内容社区有前途呢?

事实上,传统BBS的衰落主要有五个原因:

1.随着用户的涌入,信息噪音增加

用户数量一旦增加,必然会出现“人多势众”的情况,很多用户不仅无法有效匹配,还会互相骚扰。用户涌入越多,管控就越困难,想要在信息噪音的海洋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越难。

2. 讲话时注意力过于集中,缺乏参与感

话语权很容易集中在少数KOL手中,他们成为话霸,而大多数人只能默默旁观,缺乏参与感。

3. KOL 团结一致,后来者难以脱颖而出

就好比在知乎上,大V的点赞权重远大于普通人,如果不懂得“站队”而得罪人,就可能会被一群人投诉,这让后来者渐渐不愿意发东西了。

4. 蒸发冷却:劣币驱逐良币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新人的快速涌入,逐渐拉低了社区的平均水平,导致最顶端的大V们逐渐不愿意说话而离开,进一步加剧了社区的淡化。

当认真产出内容的人,辛苦了好久,产出了一长篇稿子,但效果却不如故事、八卦、鸡汤、笑话的时候,就不想再写了。

5. PGC 成瘾

虽然从估值角度来看,一个面向全民的UGC平台往往更有想象力。但在实践中,不少自称是UGC的平台,最后都沦为了PGC。当然,这里的PGC,可能并不是平台主动雇佣的“写手”,更可能是各大平台“借流量捞钱”的“羊毛党”。

在中国,PGC长期压制UGC几乎是必然的。一是专业内容生产者更容易获得流量,更懂得如何抓住用户的G点,流水线式地生产爆款内容,而这种优势是“凭灵感、即兴创作”的UGC所不具备的。二是专业内容生产者有更强的持续生产动力,往往已经围绕内容流量建立了“利润链”,比单纯靠兴趣、情怀的UGC要好得多。

即使在微信这样的平台上,PGC内容的转发和分享越来越多,原创的热情相对降低也是可见的趋势。

从PGC运营入手,往往在短期内容易完成社区冷启动,但长期来看往往会扼杀大众参与UGC的氛围和热情,难以形成生态。但从UGC入手必然会陷入信息噪音的苦海,最终逐渐沦为PGC。

正是因为这五个原因,传统社区几乎完全无法抵抗“盛极而衰”的命运。当大量用户涌入、数据达到最高点时,各种潜伏已久的矛盾和问题便接连爆发。事实上,下行曲线已经悄然开启。

新一代的内容社区是否能够逃脱这样的命运?

10.进化:过去和未来

回顾历史,社区一直在不断发展。

第一代社区是传统的论坛、BBS,其特点是“版主推荐”,版主置顶、推荐、发起活动……但版主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往往无法满足各种需求,所以一旦大量用户和信息涌入,就撑不住了。

而第二代社区,比如微博、Instagram,则以“社交推荐”为主要特点,关注不同的网红,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但这类社区很容易被“造号者”利用,最终沦为僵尸粉、水军的天堂。同时,话语权也迅速集中在KOL身上,这也导致大部分用户没有存在感和参与感。

现在出现的内容社区可能是“算法的建议和社交建议的统一”(甚至更倾向于算法建议),因此创建了一个类似于Toutiao的内容社区,例如,在Kuaishou上,该平台可能会根据您的群体和群体的范围,因为您的兴趣范围是您的群体,因为您的招待会众多,因为您的范围是众多的粉丝,因为您的范围很大,因此您的范围是众多的粉丝。良好的传播。

因此:

1.饲料中有成千上万的人,每个人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噪音;

2.科尔人看到的也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注意到水化和蒸发冷却的可能性减少了;

3.说话的权利不再仅集中在大V。只要内容的质量很高,新移民也将有机会脱颖而出。

似乎已经解决了问题,但是算法建议仍然有其局限性:

1.任何算法都必须基于一定量的数据,否则却毫无意义,您必须有大量的用户,并且在算法可以准确地累积了用户使用时期,更不用说许多内容很难CTR和标签。

2.算法的推荐很容易导致茧效应。典型,流行,简单和粗糙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在短期内最容易“捕捉人性”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看,算法建议如何权衡算法建议和社交建议?

11.趋势:独角兽的沃波阿军事学院

回到一开始,我们为什么说“内容社区”可能是未来的未来,会有更多的独角兽像Zhihu和Kuaishou吗?

编辑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