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ysw28自媒体运营网(www.ysw28.com)网站
戴威身上有很多标签:英国人、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联合会北京分会会长、中科院高级科普团成员……半年多来,戴威又多了一个标签:粉丝数200万的快手短视频红人“戴博士的实验室”,最高视频播放量达1500万。
我遇到戴伟的时候,他正在为圣诞节义卖做准备,活动上午11点开始,他提前两个小时就到了现场,带着两个研究生和助手索乐乐,提着两个24寸的塑料箱子,箱子里装满了实验器材,摆好实验桌,准备好实验器材,也准备了溶液,因为有些溶液是不能提前配制的。
义卖会上,戴博士和他的学生们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解实验。
他从2011年起以英国皇家化学联合会北京分会主席的身份开始进行线下科普活动,除了每年的圣诞节义卖,每周还会去北京等城市1-3次。从准备实验到做完实验,通常需要4-5个小时,有时和研究生、助手一起,有时一个人。无数个线下实验组成了短视频,助推戴伟走红。
戴伟已经60岁了,在过去的人生里,他几乎完全与化学相伴。从牛津大学毕业到在埃克塞特大学任教,再到1996年在北京化工学院任教,他一直在实验室里研究“化学之美”。近两年,他和北京化工学院招生团队、中科院高级科普团队,把“化学之美”带到了全国各地。2018年4月,“火星射四号”实验的视频在快手爆红,他想让更多人通过网络感受到“化学之美”。
视频:催化剂促进氨的氧化
采访中,戴伟多次提到“化学之美”,物质之间碰撞时产生的未知反应令他着迷,这也是他喜欢快速变化的中国的原因。
在成为网红之前,戴威在中国已经混迹了23年,做了7年线下科普,上过央视《奔向未来》、北京卫视《档案》。在科普领域,他已经是名人了。短视频产品的爆红,让戴威赶上了这股潮流,快手的粉丝最多,此外,他还在抖音、微博上发视频,通过小屏幕,戴威把化学的魅力传播到中国更广泛的范围。
成名纯属偶然。
2018年春节是短视频产品的快速增长期,快手、西瓜、火山、抖音等短视频的规模都快速增长。然而戴威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助理索乐乐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或运营人员。春节假期,索乐乐在家乡录制了几段山川河流、动物的视频,但在泛娱乐社区里,他的内容并不出彩。
幸好,戴威的材料很充足。
《戴博士的实验室》的视频几乎都是线下科普片段。翻看以往的视频,戴伟的形象都差不多,穿着白大褂,戴着护目镜,说着带着外国口音的中文,语气非常温和,声音起伏戏剧性,有时表情和动作也比较夸张。因为他平时做的是给小学生做科普,所以需要加入一些表演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背景音是旁观实验的学生们的窃窃私语。随着化学反应产生“火花”或“瞬间喷出”,现场也响起一片“哇”的惊叹声和掌声。索乐乐决定用手机记录下这些“哇”的瞬间,并发布到快手上。
事实证明,线下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实验,在线上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而小众类别的科普内容正是该平台所缺乏的。
“我陆续发了一些片段,没想到网友们这么喜欢。”网友们的热情,有点出乎戴威和索乐乐的预料。
短视频运营者经常会讲授方法论,强调在十几秒内精准击中受众的兴奋点。对于戴博士来说,兴奋点完全来自于线下的实践。实验中一些能量巨大的瞬间,即使在泛娱乐社区中,也能让人停下脚步观看。
截至目前,“戴博士的实验室”在快手上已发布132个视频,大部分视频播放量过百万。快手用户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是互联网圈的普遍认知,但这恰恰是戴伟希望看到的,因为北京、上海以外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做实验,而现在,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看到。
不同平台的数据表现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戴威的猜想。抖音上表现平平,一二线城市的年轻用户似乎也没有太大“做实验”的兴趣。但在快手上,每条视频的播放量几乎都能过百万,评论区经常形成自发的讨论氛围。
在盐酸使蛋清变成白色固体的实验中,有人问:戴护目镜是为了防止盐酸对人的眼睛造成同样的伤害,但没人会故意把盐酸溅到眼睛里。戴伟没有回答,因为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如果你去医院检查,就会发现,99%的意外都是意外造成的。
作为议题设置者,戴伟在评论中进一步解释道,由于盐酸与眼球蛋白反应不可逆,所以必须戴护目镜,“我会看评论区,如果有问题回答错误或者没人回答,我就需要回答。”
娱乐短视频只是一种成名方式,他希望通过实验教会学生和网友科学思维。
关于同一主题的非重复性文章
虽然成名完全出于偶然,拍摄的照片也大多是为了线下真正的科普,但成为网红的半年多时间里,戴威和助理一直在不断调整拍摄和文案,试图打破一些常识。
很多人都做过蜡烛实验,就是把一根燃烧的蜡烛倒扣在杯子里,杯子外面倒满水。“当蜡烛熄灭时,由于氧气减少,杯子内外产生压差,水就会进入杯子里。”这似乎是很多中学生的“常识”。
但戴威问我,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他又重复了一遍实验,选择了最符合常理的封面图和最不符合常理的标题:蜡烛燃尽后,水进入杯子,是不是因为压力差的原因?
看到我没听懂,他解释道:“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实验,所以我需要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因为这个对比,这个视频的观看次数达到了100万次。
(ps:当然不只是因为气压差,有兴趣的可以点开视频看详细解释)
他尝试用一部电影来举例:“张艺谋和陈凯歌会不会根据同一个剧本拍出同一部电影?当然会不一样。”这次打破常识的蜡烛实验,是戴伟等科普研究人员拍摄的一部同一主题的电影。
面对不同的观众,戴威是一位运用不同剧本的导演。
做了7年线下科普、做了半年多短视频的戴威几乎从不做“重复”的实验——有时候他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选择进行哪一步实验,有时候他根据现场学生的反应来增加或删除下一个实验的细节。
“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做化学实验的人太少了。”戴伟在采访中反复向我强调他的观点。他理解初高中学生升学的压力,但也为此感到惋惜。他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化学的魅力。
活动现场,索乐乐编辑了一条微博准备发布:“戴老师,氦气变声视频的文字可以这样写吗?”戴医生的助理索乐乐正在编辑一条微博:戴医生吸入氦气后声音变可爱了,这是因为氦气对声带有作用。下面附上演示视频。
“这个不够准确。”戴博士有些焦急,语速越来越快,语调越来越高。他觉得这个解释太简单了,可能包含常识性错误。但他正忙着给一个六岁的孩子解释实验原理,所以打算重新录制重写,在准确性和娱乐性之间取得平衡后再发上来。
专业科学工作者太少
作为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戴博士。但他的研究生助理有自己的顾虑:“我没有戴教授的魅力,而且没有人对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那些暗中的事情感兴趣。”
这就是戴伟眼中的科研与科普的区别:科研人员的实验太过高端,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兴趣,学科专业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存在隔阂。但作为我们身边的一门科学,戴伟认为了解化学是必要的。
近年来,科普内容在国内兴起,果壳网、丁香医生、必道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新媒体经验。不过,还是有一些科研人员,尽管专业能力很强,却还是愿意把学术置于庙宇之上。在戴伟看来,“只做研究不做科普,太骄傲了,对我们的学科、对我们的孩子都不好。”
科普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戴伟喜欢讲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的例子。这位科学家非常热衷于科普,他发起了周五夜间讨论会和圣诞节青少年科学讲座,后者他一连讲课讲了19年。在他去世后,这个传统被保留下来,至今在英国仍在延续。近代,剑桥大学化学教授彼得·沃瑟斯、诺丁汉大学化学家马丁·波利亚科夫、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布莱恩·考克斯等都是热衷于科普的职业研究人员。
戴伟希望科研人员也能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普通民众,但这在中国才刚刚兴起。戴伟两年前加入的中科院老年科普团是其中最好的一个,成立20年,成员不多,只有60多人,大部分是退休教授,而且知名度不够。
另外,你还需要学会如何科普。
戴伟在课堂上加入了很多表演元素,比如在演示液氮冷冻效果时,他拿出一朵新鲜的玫瑰,表演了一段送给在场女老师的浪漫场景。学生的兴趣被勾起后,实验进行得顺畅多了。“我们已经有了科学知识,但还要学会如何包装、表演,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跟讲课完全不一样。”
他这种戏剧性的科普方式很容易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有人称呼戴伟为“肯德基爷爷”,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看上去十分和蔼可亲。
但戴伟的科普并不只是让人们肾上腺素飙升,在线下授课时,他会反复提问、做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而线上,一些人已经开始想了解更多化学原理。
接下来,戴威还会在一些开放课程平台上,推出时长15-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化学课程,比如快手正在建设的课程平台、网易公开课、MOOC等。但第一步,还是要用一场秀来“勾”住大众的眼球。
化学之美
几年前,法兰琳卡推出过以“我们讨厌化学”为主题的洗发水广告,虽然受到批评,但还是代表了很多人对化学的偏见。“很多人不知道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谈起这件事,戴炜仍感伤,也感受到科普的必要性。“这是我们搞化学的人的问题,推广得不够。”
快手上最常见的评论是“懂化学比懂魔术好”、“你的存在对刘谦就是威胁”,小朋友最爱的“大象牙膏”实验,可以让绿色溶液瞬间冲到2米高,但如果唯一的结论是“魔术”,说明科普工作者做的还不够好。化学的美妙,不仅在于那一瞬间的变化,更在于背后的原理和一整套科学的思维方式。
视频:飙升的“大象牙膏”
2013年,戴伟到东城区一所小学做科普,当时读五年级的宋大有被戴伟的化学之美吸引,经常参加他的活动,并因此成为戴伟的助教。几年下来,宋大有已经升入高一,除了学生身份,他还获得了另一身份:戴博士的助教,甚至是低年级的老师。如果没有参加戴博士的科普,这样的化学反应根本不可能发生。
市科学节,左为宋大有
化学的美妙之处究竟何在?他的研究生小叶告诉我,如果是物理、数学,你可以通过推理对结果做出大致的预测,但化学不同,倒出溶液之后,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反应。
就像戴威22年前决定定居中国前无法预见变化的中国一样,2018年开通短视频账号前他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网红。未知与变化,这似乎就是他想要传达的“化学之美”。
Copyright © 2002-2024 www.ysw28.com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